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七十四章 老朱是基建狂魔(二更)
水患,必会涂炭甚广。着令各地,加强堤坝、河道、塘堰巡查,警戒雨情与水情,不可懈怠。”



郑赐答应下来,但心中却不以为然。



近十年来,也就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出过问题,这些年,倒还算平静。



朱允炆看向户部尚书齐泰,道:“催促地方,加快运粮至京师。此外,让各地农水司局呈报屯粮状况,不足无以抗灾之地,报送各地布政使司,让其优先协调。”



齐泰肃然道:“臣遵旨。”



朱允炆犹然有些不放心,对张显宗道:“朕希望你能去一趟淮安、宿迁、徐州、开封等地,探查黄河河道与周围水道,若需整修,则联当地衙门,先行征调民力及早处置,一应耗费,可后续报送布政使司与朝廷。”



张显宗领命道:“臣遵旨。”



朱允炆起身,走向张显宗,道:“此番要辛苦了,夏汛一定会来,朕将此事托付给你,莫要让朕失望。”



张显宗微微摇头,施礼道:“臣必尽心竭力,为皇上分忧,明日一早便离开京师,前往淮安。”



朱允炆欣慰地看着张显宗,道:“等你归来,朕给你摆庆功宴。”



“谢皇上隆恩。”



张显宗含笑行礼,与其他人一起退出武英殿。



朱允炆走出武英殿,看着夜空,总感觉心头沉甸甸的,似有什么事要发生。



经过两日的筛选,杨士奇与姚广孝从落罢试卷中,遴选出二十份,与之前三百份试卷放在一起,合计三百二十份。



完成了三场试卷评阅,便是试卷的排名与填写草榜之事。



很多人的印象中,既然是排名,应该是从第一名开始吧。



可现实不是这样。



排名之前,考试官先将所有试卷,用字号编定名次,然后填写名次草榜,草榜填写是从第十八名开始的,明中期调整为第十九名。



草榜一式三份,考试官一本,提调官与监试官各一本。



考官按照草榜之上的名次,调阅朱卷与墨卷,查对三场考试试卷,都不存在问题之后,则将朱卷与墨卷放在箱子里,贴个封条做标记。



忙完这些工作之后的第二天,便安排主考官、监试官、提调官一起拆卷,以填写正榜。拆卷也是从十八名(或十九名)开始,完成这些之后,然后拆各房卷首。



这里的各房卷首,需要解释下。



举人三场考试,有《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浩表内科一道,试经史策五道。



把这些题的数量加起来,正好是十九道题。



评阅的时候,每一道题分一个房间去评阅,选出每一道题里面的第一名,这就是前十九名。



至于一开始为什么是十八名,可能是有一房不太重要,被忽视了……



在很多文章中,说明代科举考试,其实就考第一场,即书经义这一场。



这其实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客观的。



明初评阅试卷,分了十八房,每一个房的地位是相当的,可以说是一视同仁,重要性都是不可取代的。



只有到了中后期,明代才出现了“五经魁”,即以五经论输赢,只要你八股文写得好,其他如判语、经史策等,纵是鬼神不通,谁都看不懂,也能中第。



这种局部成绩取代整体成绩,在明中后期确实是存在的。



这也可以理解,像是经史策之类的,后期字数动不动就千字以上,比写论文还难。



一些举人绞尽脑汁,吐干净唾沫,才写了出来。到了考试官那里,瞄了一眼,又臭又长,怎么看?



而且审阅官人少,卷子却很多,天天在这里评阅卷子,半个多月没办法回家陪老婆孩子,也不是个事。



为了早点回家睡觉,大家都省点事,你们写好八股文,我们审好八股文,就这样说好了,落榜的那位,回家别看什么经史策了,专心练习八股文吧。



说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