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留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老巢,带着次子朱高煦上阵拼杀,特别是在南京浦口之战时,朱棣精疲力尽,全靠朱高煦舍命冲刺才能取胜。因此,朱棣登基后,迟迟没有宣布太子的人选。
于是,永乐初年,朝臣们分成两拨,文臣们以传统的“立嫡立长”标准,建议朱棣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武将们则更袒护他们的战友朱高煦。例如,“靖难第一名将”丘福就直接对朱棣说“汉王有功,宜立”,一时间,立储之事,成了朱棣最头疼的事情。
《明史·解缙传》记载:
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朱棣曾秘密咨询解缙的意见,作为文臣派的代表,解缙认为朱高炽仁孝,应当被立为太子。朱棣不吭声,解缙紧接着又说“好圣孙”。这其实是在提醒朱棣,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是你最喜欢的孙子。朱棣听完,连连点头,最终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此前,朱棣一直在两个儿子之间纠结,解缙的话,彻底点醒了朱棣,因为朱棣太喜欢朱瞻基了,朱瞻基给他父亲朱高炽加分不少。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朱棣从北京召到了南京,册立为皇太子。
出于对朱瞻基的喜爱,朱棣经常把朱瞻基带在身边,亲自教导。永乐七年,朱棣北巡,还特地叫朱瞻基同行,路上,朱棣亲自带朱瞻基熟悉各种农具和牲畜,告诉他这些东西是立国之本。
永乐八年,朱棣北征蒙古,命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朱瞻基则幸运地被朱棣带到北京。第二年,朱棣从蒙古返回北京,宣布立朱瞻基为皇太孙。
巧合的是,朱高炽是明朝立国以来,第二位皇太子,而朱瞻基则是明朝第二位皇太孙。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时,是从北京赶到了南京,而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时,则是被朱棣从南京带到了北京。冥冥之中,朱瞻基和他的父亲朱高炽,充满着巧合和不巧。就像若干年后,朱高炽去世的那一刻,朱瞻基刚好不在他身边一样。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在北征途中,病逝榆木川,杨荣、张辅等人怕朱高煦趁机作乱,秘不发丧,派人到北京通知太子朱高炽,朱高炽派儿子朱瞻基亲自到草原迎接朱棣灵柩。不久后,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子。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最仁厚的一位君主,他善待功臣、善待兄弟,更为建文旧臣平反。遗憾的是,朱高炽仅仅在位10个月就驾崩了,皇位很快就落到了朱瞻基头上。所以说,明朝在不到一年之内,换了三位皇帝。
其实,朱高炽驾崩的时候,朱瞻基并不在身旁。早在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有意将都城再度迁回南京,于是派太子朱瞻基去南京打前站,并拜谒明孝陵。朱瞻基是在农历四月前往南京的,五月末,朱高炽病危,下令急召朱瞻基回北京。朱瞻基接到命令后,不知道何事,满怀疑惑往北京赶。等他回到北京,朱高炽早已驾崩。
虽然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但朱瞻基对父亲却一直非常敬重。朱瞻基听闻父亲驾崩的消息后,如晴天霹雳,见到父亲的灵柩时,朱瞻基泪盈于睫,伏地不起。从此,他从父亲手中接下了大明的龙旗,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
三、朕的二叔不安分
其实,在朱瞻基回京的途中,他幸运地躲过了一场危机。《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汉王朱高煦觊觎皇位已久,早在永乐时期,朱高煦多次诬陷太子朱高炽,试图将大哥拉下马,自己好取而代之。可是,朱高煦不但没能成功,反而被朱棣“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关键时刻,还好大哥朱高炽为他求情,他才没被贬为庶人。
虽然朱高炽仁义,但朱高煦并没有被大哥所感化,因为他打心眼里认为,皇位本就是自己的。朱高煦常常自诩为“唐太宗”,唐太宗是何许人也?是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夺位之人,朱高煦的叛逆之心,昭然若揭。
正因为此,朱高炽驾崩时,朱高煦急忙派人在半路上截杀侄子朱瞻基,只可惜计划太过仓促,朱瞻基回京的速度太快,朱高煦的人没能截到朱瞻基,错失“好局”。
朱瞻基登基后,立即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