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789章:文化的入侵,神奇的配乐
pan>  全世界,不都在唱美国的歌,模仿美国的音乐吗?



而现在,不过是第二只狼来了。



其实,就连配乐的谷小白自己,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他只是觉得,既然《巴达卡》里面的克鲁亚斯·陈,是这样一个华人角色,那就应该是这样的音乐。



中国的乐器、中国的音阶,做出来的印尼的音乐。



而这一段音乐,就是克鲁亚斯·陈的“主题”,或者说“概念”,在音乐上,代表了克鲁亚斯·陈这个人。



随着电影的发展,克鲁亚斯·陈毕业了,他告别了老师,辞别了同学,和自己的女友约好了一年的期限,在机场拥吻分别。



他坐上了飞机,从国内飞向了印尼。



这里,是第一幕到第二幕的过场部分,过场前半部分没有配乐,但当飞机飞到了印尼的上方时,他从舷窗里向下看去。



雅加达正在下方。



从他俯瞰印尼,到他从机场里走出来,再到他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直到登上船只之前,电影用了一番快速的剪辑,而同一时间,另外一段配乐响起。



听到这配乐的时候,胡马托和科图特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尽管电影里,展现出来的印尼,是繁华却又落后,是拥挤而杂乱的。



但却并没有太多的偏见,非常真实。



听着这段音乐,更让他们油然而生一种回到了家的感觉。



走在这样的街头,听着这样的音乐,这才是我们印尼啊。



不,还不是现在的印尼,而是儿时回忆中,那个更纯粹,更值得铭记的印尼。



在谷小白的配乐里,这个乐段的名字叫做《印尼印象》。



这段音乐,取材自甘美兰《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舞蹈剧的伴奏音乐,结合了中爪哇三宝垄附近的甘美兰演奏风格,并请三宝垄的一支传统的甘美兰乐队进行演奏。



这确实是一段真正的甘美兰。



而这支传统的甘美兰乐队成员,都是真正的民间乐师,他们常年行走在各种民间庆典之间,大多是野路子出身,这辈子从来没有进过录音棚,第一次进入录音棚录音,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完成。



为了录制这首音乐,郝凡柏亲自带着谷小白的谱子,带上了几名优秀的制作人,又找到了本地的文化部门,让他们在录音棚里足足磨了好几天。



录音的困难比想象中还要多。



这支乐队的许多人年龄都已经大了,他们的技艺参差不齐不说,大部分人还不识谱,后来又专门找了本地音乐学院的学生来帮忙沟通演示。



终于完成了这首音乐。



可以说是不计工本了。



但效果却是令人惊喜的。



此时此刻,几乎所有印尼的观众们,都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感觉。



那就是……



“啊,小白好懂印尼!”



这就是印尼啊!



印尼的感觉!



只是一个乐段,好感,瞬间拉满!



而当克鲁亚斯·陈在海岸上登上驶向他即将支教的小岛的船只后,音乐渐渐缩小。



听到克鲁亚斯·陈的目的地,船老大摇头劝诫道:



“孩子,那个岛可不是好地方,趁现在还来得及,快点回家吧……”



克鲁亚斯·陈并没有听船老大的劝诫,他还是固执地登上了船只。



就在此时,音乐又变了。



原始、神秘,粗犷,还带点奇特的宿命感的音乐响起。



似乎,克鲁亚斯·陈的命运,已经被注定了。



电影院里,科图特猛然瞪大眼。



“哎??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