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朝中大佬”,王允虽然偶尔会表现得和董卓不对付,但李儒也不敢对他太过不敬。
哪怕是董卓,大多数时候都要和王允客客气气地说话,何况是李儒?
当然,这也和王允并没有在明面上和董卓撕破脸有很大的关系。
毕竟司徒也是三公之一,只要没有在明面上撕破脸,必要的尊重还是要给的。
尽管未央宫中空间已经非常紧张,但王允仍然能够享受到一处大殿,作为一家人生活起居之所。
送走前来“探视”的贾诩,王允皱着眉头,苦思冥想,却怎么也猜不到贾诩的来意。
忽然,王允想到了什么,连忙唤来下人,问道:“刚才平津都尉送了什么礼物来?”
“回老爷,是一册书。”
下人连忙取来一卷竹简,双手捧起,恭恭敬敬地递给王允,“老爷请过目。”
王允接过竹简,只见上面写着:太史公书,卷四十三,三十世家,赵世家第十三。
作为司徒,又是太原王氏出身,大名鼎鼎的《史记》,王允当然是看过的。
见这明显只是普通的手抄本,王允皱了皱眉。
以贾诩的精明,就算是抠门,只送这一册书,未免也太离谱了吧?
要知道,竹简书的容量是很小的。
为何越是古老的书籍,文字就越简练?
就是因为,一片竹简,压根写不了几个字。
一卷竹简,少则七八片,多则十几片,最多也就记载百十个字,若是用语不够简练,根本记录不了什么内容。
就算这年代的书籍非常珍贵,就这么一册……
打发叫花子呢?
老夫好歹也是个司徒,你就对老夫这么不敬?!
王允带着一丝纠结的心态,翻开竹简。
儒家崇古,喜欢研究史学,对于大名鼎鼎的《史记》,王允非常的熟悉,几乎可以说倒背如流。
一卷竹简的内容很少,王允粗略扫了一眼,立即注意到一个细节。
这卷竹简之中,似乎少了一段内容。
王允眼神一凝,立即命人取来自己家中的藏书,找到《史记》对应的这一卷。
两相对比之下,王允立刻找到了缺失的那一段。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这一段所讲的,是秦昭襄王嬴稷继位的典故。
秦武王死后,因为无后,只能由其弟弟嬴稷继位。
而当时,嬴稷正在燕国当质子,赵王认为这是一个交好秦国的机会,于是派人去燕国救出嬴稷,并将其送回秦国继承王位。
有趣的是,这一段记载,和《史记-秦本纪》当中的记载有明显的矛盾。
后者的记载中,是燕国将嬴稷送还归秦,没有赵国什么事。
同一个作者、同一本史书,出现这样的矛盾,其实在《史记》当中非常正常。
王允在意的也不是这一点记载上的矛盾,而是想要知道,贾诩想通过这卷《史记》,来表达什么。
“莫非……”
联想到宫中的局势,王允不由浮现出一个猜测:“贾诩要我救陛下出宫?!他认为外边的敌军会是救星?!”
王允会这么想,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秦昭襄王嬴稷继位的典故当中,若是按照《赵世家》的记载来解读,赵国在设法从燕国救走嬴稷之后,并未直接送他回秦,而是绕道在赵国停留了一段时间。
后人对此的解读是,赵王在送嬴稷归国之前,需要与其面谈,以确定双方之间的盟约,作为“解救”嬴稷的代价。
从后来的赵国人楼缓入秦,一路坐到丞相之位,也可以大致推测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