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十六章 学宫最后一天(4)
的黄金时代。



陈暮。



很乐意在多年之后,见证到那个时代!



.......



.......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从化学院出来,再往南从来的方向,就能看到儒学院的围墙。



儒学院的占地面积是整个泰山学宫仅次于农学院的院校,不仅在于地方广,还在于学生多。



学宫有三万多人,儒学院就有三万多学子。



因为泰山学宫的读书制度只有一门必修,那就是儒学院,然后你可以再在其它学院之中找一门或者两三门选修。



几乎所有学生每日课程,都是要修半日儒学,才能去读其它课程,因此儒学课占了总课程一半。



儒学院有十二个门,占地千亩,宫殿群落规模浩大,里面甚至还有几个小山头,被丛林环绕,郁郁葱葱,踏入进去后,两侧道路绿茵参天,阳光洒下点点斑驳。



在不远处的大草坪上,诸多学子朗诵《诗经》,背诵经文。



他们的语言极为奇特,有些像是法语和俄语的结合体,跟法语一样的发音,且多有俄语中的弹舌,如果是一个现代人去听,仿佛是在听天书。



但这就是上古汉语,而且还是正宗的关东齐语。像如今的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等地,多是说这样的话。流传到后世的,只有一些南方方言以及闽南语属于关东齐语的分支。



比如后世湖北荆门话当中,就有大量的弹舌属于这方面的继承。巧舌如簧这个成语,在当时就是形容人说话跟弹簧一样。



而关中话就更有意思,属于后世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的祖先,所以秦始皇说陕西话“额滴,都是额滴”,那是不可能的事,反而可能还会说点夹带粤语的腔调。



当然,这并不是说粤语就是古汉语,而是因为古汉语传到了岭南,又经过当地语言糅杂,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特色,成为了后世今日的粤语。



秦朝到汉朝关西和关东话有一些差别,但总体来说,都属于上古汉语体系,俗称中原雅语,相当于古代普通话。



而秦始皇三征百越,迁移了数十万中原百姓到了岭南地区,自此中原雅语在岭南盛行,一直流传到今日,保存比较完好。



反倒是五胡乱华之后,中原雅语开始流失,大量北人衣冠南渡,语言风俗早已经不在,因此在晋朝之后,有“南人至今能晋语”的说法。



陈暮听着这奇特的语言,眼神中忽然有些恍惚。



记得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周围人说什么都跟说天书一样,回到两千年前的大汉,以为祖先是文盲,哪知道自己才是。



当时流行的小篆和楷体字倒是认识一些,可语言一句都听不懂,以至于那时他只能装聋作哑,旁人跟他说话,他也只能保持微笑,在生活中多听多学,才慢慢掌握汉朝语言。



由于中原雅语语言繁琐,甚至一个字有三到四种语调的变化,非常不利于交流。



因此在执政青州之后,陈暮以幽并方言加上中原雅语结合,去除掉大量繁琐的弹舌音,保留其声韵,增添其音调,然后推广拼音,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语言。



幽州和并州方言,就是后世普通话的老祖宗。



北京官话,便是自五胡乱华之后,北方大量汉人与胡人混居,掺入了胡人比较简单的声调音系,到了宋代的时候,逐渐定型成为中古语言体系,到了明清时,基本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普通话。



语调结构简单有简单的好处,吐字清晰,铿锵有力,便于推广。但如果完全照搬普通话,那显然行不通。



后世的人除了会自己方言,还会说普通话,那是因为经过明清时期全国大融合,北方语系已经逐渐趋同,很多地方的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形成了相似结构,只需要稍稍改变发音或者音调,就能切换自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