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00章 再议北征
r />
就学资格和户籍绑定,这是朱高煦觉得统计人口最好用的办法,尽管扶持地方官学开支巨大,但在火车与打孔机发明以前,只有这种办法才能将大明的真实人口给调查清楚。



“三地官学投入钱粮大约有多少,新政诸地合计有多少?”



朱棣询问朱高煦,不过这次朱高煦没有自己说,而是斜眼看向了户部尚书郭资。



郭资见状,当即走上前来作揖道:“三省官学前期建设投入六十余万贯,当下维持三地官学的投入在三百六十万贯。”



“辽东、渤海、大宁、四川、山东、山西、贵州、北直隶、河南,以及南直隶部分地区的官学维持需要投入八百余万贯。”



郭资的话,让众人倒吸了一口凉气,毕竟去年大明的税入也不过才三千多万贯罢了。



如今仅教育便要投入八百余万贯,几乎占比朝廷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极限。



想到这里,解缙等人正准备上疏,不过却被郭资提前道:



“三地推行新政后,还有军队和屯田的变化,其中屯军基本裁撤为民户,战兵编入一个卫,在外戍边。”



“如此一来,户部与五军都督府这边节省了大约三百万贯的屯军支出,也减少了六百万石的军屯籽粮收入。”



郭资如此一说,那基本就是增加了近百万贯的支出。



算上那八百万贯,便是九百万贯了。



面对这个数额,没有人能做到无动于衷,便是朱棣都不由看向了朱高煦:



“太子,今年的岁入,你以为是积欠还是收入?”



“若是下西洋舰队返回便是收入,不返回便是积欠。”朱高煦毕恭毕敬的回礼作揖。



“郭资……”朱棣看向郭资,郭资闻言不假思索道:



“按照去年岁入,朝廷的田赋、商税、各课杂项应该折色为三千二百万贯。”



“今岁五军都督府若是没有较大战事,应该维持在一千五百余万贯。”



“官吏俸禄支出,大约在一千二百万贯,而教育又在八百万贯。”



“算上吴淞江、运河、黄河、黄浦江等河道修葺的支出……朝廷今年大概会积欠六百万贯。”



郭资说着说着都不敢与朱棣对视了,朱棣闻言也是火大,皱眉看向了朱高煦。



积欠六百万贯是什么水平,要知道明末虽然明面上欠数千万,但其实每年都能维持在九百万两的积欠左右。



也就是说,还差三百多万贯,朱高煦就能和崇祯朝的积欠一较长短了。



不同的是,崇祯没有一个好爷爷,而朱高煦有。



“高皇帝留下的储备,还够朝廷如此负荷运转三年,因此陛下不用担心。”



“此外,今年旧港、吕宋税收均有增加,下西洋的西仓中还囤积价值近五百万贯的香料。”



“这些东西如果均匀散卖在各地,那朝廷今年即便无法保证收支均衡,也能保证不会动用各地常平仓、储备仓的太多钱粮。”



“除此之外,明年郑和返航后,大约能给朝廷带来不低于五百万贯的收入,足够朝廷明年收入。”



“待永乐十一年,贵州也会开始定额交税,陛下不用担心。”



朱高煦说罢,也刚好开始对六部尚书与七位殿阁大学士作揖道:



“如今各省丈量田地都得到了成果,那定额也就该变一变了。”



“明年四川增加五十万石,山西增加五十万石,交趾一百万石,北直隶增加六十万石,河南增加四十万石,其余不变。”



朱高煦主要对推行新政的几个地方增加税额,加上大多以北方为主,因此倒也没有谁出来阻拦。



解缙他们算了算,这次的定额增加之后,明年朝廷的定额将会达到三千八百万石。



折色过后,顶多也就能弥补一百多万贯的积欠罢了。



这么看来,新政的推行要么降低质量,要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6)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