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9章 战火再起
朱高煦解释了尸体的来源,便对带他们进来的那名白衣老者和他身边的三名青年询问道:
“解剖的如何?有什么进展吗?”
“回殿下……”老者作揖回答:“按照前宋的医家典籍和您所提供的手札,我等均确定无误,将血管、骨骼、脏器等人体结构都弄了个明白。”
“那就好。”朱高煦颔首,然后走到尸体面前,看着已经开始有些发臭的尸体,他皱了皱眉道:
“弄明白后,最好一层层的绘图,日后教导军医时用得到。”
“除此之外……”朱高煦讲解着自己所知道的部分医疗知识,而他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医家外科重新站起来。
说起中医,大部分人都只会想到号脉、开中药、针灸,似乎外科与中医无关。
然而在宋代和明代,精通中医的大夫不仅会做手术,而且做得很好,从技术和技巧都碾压世界各国。
从剖腹产手术到急性肠吻合手术,再到开放性粉碎性骨折、鼻息肉摘除手书和针对眼睛的晶状体针拨术……
中医的外科手术始终在进步,到了宋代甚至可以对开放性的内脏进行手术。
这些外科的进步让世人受益,而外科之所以进步神速,首要在于随军军医在战场上观摩人体的经验。
到了北宋时期,解刨学开始大行其道,为此北宋时期的中医外科达到了一个小巅峰,许多外科手术都通过解刨学有了相应的进步。
只可惜伴随着程朱理学大行其道,解刨学这种损伤身体发肤的事情开始被抵制。
从北宋到明初,中医在解剖和外科手术上基本没有进步,直到晚明风气开放才重新得到研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便是古代外科手术的集大成书籍。
这次北征西阳哈,朱高煦就发现了军中军医在很多技术上的落后,正因如此他才会特意开辟了这样的一个院子,准备将这里打造成日后大明的外科学院。
朱高煦没有陈实功,但他可以提供一些基础医学的知识和思路,进而帮助吉林城的军医提高医术。
解剖尸体,就是朱高煦让军医们学习的第一课。
如今看来,军医们学得很不错,远远超过了朱高煦的预期。
看着那两具已经发臭的尸体,朱高煦也对那四名军医道:“日后你们跟随军队前往前线征战,随时解刨尸体记录,对一些必死的战俘,也可以用他们来实验手术,救活是最好的,救不活也不要有负担。”
“是……”四名军医颔首应下,但声音低沉,显然即便他们是军医,但程朱理学那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精神却还阻碍着他们。
对此,朱高煦也开导道:“你们若是能通过一场场手术来获得经验,那日后我大明的兵卒再征战时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因为他们知道,你们能保住他们的性命。”
“你们四人好好学习,而后传授经验给军中的三十多名军医,再由这些军医传授给日后的新军医,如此一代代人的传承,总有一天许多无法完成的手术都会被一代代人给完善,直到最后无法阻碍你们救人。”
“是,请殿下放心!”听着朱高煦的开导,四人兴趣也被提起。
见状,朱高煦简单看了看这外科学院的设施与军医们的手术用具,适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如此待了半个时辰,直到朱高煦也找不到问题,他才带着亦失哈他们离开了外科学院。
走出外科学院,门外是一片积雪的土地和土路,四周十分空旷。
对此,朱高煦也指着前方空旷的土地说道:“这些土地,来年都得利用起来。”
“所有老旧的房屋都得推倒重建,布置好火墙和火道,按照我之前说的,将开荒时期的木头囤积到了冬天,然后把所有房屋的火道联通,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建设锅炉房。”
“到了冬季,锅炉房就可以通过烧火添水的方式来为全城的房屋供暖,不至于分散开来,浪费许多人力和物力。”
集中供暖,这是朱高煦为了试验田和过冬而准备的未来基建。
没有出乎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