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33章 以待天时




在回去时,林粟他们搬运着段时间打造好的甲片、头盔和铁锅,朱高煦从铁匠师傅手中接过了账本,这才发现他们在短短半个月里就打造了八万多甲片和一百五十个笠形盔,五百口铁锅。



这些甲片带回吉林城,存放到冬季由健妇们编制后,起码能编出一百五十套甲胄。



算下来,炼铁场每天能打造十套甲片。



依照这个速度,等到九月初,他们起码能打造出九百套甲胄,尽管朱高煦用不了那么多,但有备无患,而且秋收突袭西阳哈后肯定会有不少甲胄破损,有甲片在吉林城也好修补。



简单擦了擦手,朱高煦便带着林粟与满载而归的马队返回了吉林城。



从石堡到吉林城没有到矿场那么遥远,只有不过十五里路,差不多两个时辰就能赶到。



这一路上,朱高煦欣赏了这个时代的东北山林,几乎随处可见那种数人才能合抱的树木。



林中,许多傻狍子傻乎乎的看着朱高煦他们,那赶路的兵卒也不嫌弃,纷纷张弓搭箭。



只是两个时辰的路程,他们就收获了两头傻狍子。



待走出树林,眼前一幕豁然开朗……



在前方的土路两侧,曾经那种泥泞的淤地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灰白色的水渠,以及紧邻水渠的一块块稻田。



这些稻田中种满了江南的粳稻,而这也是吉林城的新产物。



明代江南粳稻亩产在三石左右,但成熟周期和后世东北水稻一样,都是五个月左右。



这个时代的东北,一年之中属于温期的月份只有五月初到九月中旬,不足四个半月,因此江南粳稻是否能长成朱高煦十分好奇,为此专门开了十亩的试验田。



在朱高煦看来,哪怕这十亩田中只有一亩水稻适应了东北的环境,对于他来说也是值得的。



唐宋时期的吉林都能种植水稻,哪怕明代比唐宋的平均气温降低了两度,却也不可能说根本无法种植水稻。



从他往前世隔壁农业单位学来的知识,平均气温下降一度会导致粮食产量降低一到一成半,但只要人工照顾好,作物依旧还是可以存活的。



所以他想试试看,在如今的吉林到底能不能种植水稻,即便不能,他就不相信他不能培育出耐寒品种。



日本和韩国人都能做成的事情,没有理由他做不成。



如今这批水稻只是他尝试性播种,如果到九月中旬吃不了,那他就会效仿后世“先育苗后插秧”的办法种植水稻。



他已经让人在城中开辟了试验田,尽管这个时代没有塑料布来给他来建造温室,但汉人也有类似的温室手段。



西汉时期,太官园已经掌握了在冬天利用“温室”培育反季节蔬菜的技术。



他们建起密闭的“温室”,全天不间断地利用“蕴火”来升高室内温度,培育了包括韭菜在内的最早的“大棚蔬菜”。



到了北魏时期这项技术被改进,人们开始利用地窖燃火升温的方法进行冬季反季节蔬菜种植。



这技术传承到唐代后,人们利用温泉水创造适合的温度来种植各种反季蔬果。



在宋代,除了栽种反季节蔬菜,人们还会用温室来培育反季节鲜花,而元代则进一步改进,汉人开始利用“马粪”中的微生物繁殖、分解、发酵时产生的热量来为温室增温。



相较于之前的“燃火增温”,“马粪增温”的方式更加简单易行。



不过以上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种,它们的成本都不算低,所以朱高煦想出了简易版的温室育苗办法,不过这得等到明年三月份才能实验。



想到这里,他翻身下马,亲自到了稻田间去查看水稻情况。



由于正值盛夏,水稻的长势还算不错,唯一的瑕疵就是比起同季节的江南水稻,它们太过细小了。



“殿下,这么看的话,恐怕撑不到成熟就得提前收获了。”



林粟在南京有自己的田地,虽然他是租给别人耕种,自己收取租子,但他自己也同样会种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5)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