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663章 十二陵卫
有了充足的士兵来源后,这些枢密大臣在安排京城卫所时,就更加游刃有余了。



尤其是负责卫所改制的袁可立,最想清理积弊建立一番功业,向一众枢密大臣道:



“亲军三十六卫,自有陛下安排。”



“五城兵马司下属的十五卫,就按之前商定的办法,每卫分配四五百顷土地,编成135名世官和500世袭军士的简编卫。”



“五军都督府八卫,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反正五军都督府在京城周边,有不少草场能屯垦。”



“六个匠卫有装备部和工部安排,天津六卫按地方卫所改。”



“最后剩下的,就是十二个陵卫和大宁五卫。”



“这十二个陵卫,陛下有什么指示?”



最后这句话,是向御马监掌印李凤翔说的。



十二陵卫虽然不属于亲军卫,但是如何安排,显然需要请示皇帝。



李凤翔没有直接回答,询问袁可立道:



“诸位都是如何打算的?”



“要如何安排天寿山十二陵卫?”



袁可立没有回答,而是看向朱燮元。



这位长城督师、经常回京管事的枢密大臣道:



“陵卫编制不小,但是缺额甚多。”



“嘉靖年间,便有‘护陵八卫之军,数不满万’之说。”



“嘉靖二十九年草原部族南侵,抵达陵区的东山口,陵卫之众无一执梃之人以御之。朝廷只能从京营调拨三大支人马防守红门、东西山口,因为调度失当,陵区康陵园、工部厂等处均遭到抢掠。”



“事后,朝廷从八个陵卫抽调人员编为两营,其中永安营4000人,巩华营3000人。”



“后来又升格为昌平镇,专管入卫边兵,防守皇陵,天寿山守备成为昌平总兵下属。”



这是陵区的大体管理,实际还要更复杂。



那就是因为还有一部分陵军没有编入营兵,这些人“买闲挂名,平日不习金鼓”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本无法承担守卫皇陵的重任。



天启元年的时候,蓟辽总督文球等人对未编入营兵的陵军实行“更番”法,将他们“与昌平营军更番上山,一年一换”。



这和当今皇帝推行的“以卫所为兵源,以营兵为战力”、“一半负责当地守卫和屯垦、一半轮番赴京赴边”,已经比较相似。



惟一的区别,就是卫所管理仍是旧制。不像当今皇帝,直接把地分给将士做世业田。



所以陵卫的逃亡比较严重,世官数量比较多,军户数量则只有三成,每卫五千六百人的编制,实际则只有一千五六百人。



对此,朱燮元的建议是:



“天寿山一带要维护风水和树木,只能屯垦大约一万人,再多就要外迁。”



“陵区其实也不需要那么多守卫,朱某以为十二陵卫可改为简编卫,每卫除了世官外,有五百世袭军士、五百军户即可。”



“这样一半在陵区守卫和屯垦,一半去昌平镇当营兵。十二陵卫,能提供六千常备兵力。”



这比之前的永安、巩华二营提供的七千兵力,要少那么一千。但是昌平镇在有了西南有功将士补充后,完全能承担这个缩减。



而且朱燮元实在不认为陵卫有什么战力,不想要太多陵卫出身的营兵在昌平镇。



一众枢密大臣纷纷点头认同,认为朱燮元这个方案很妥当。十二陵卫那边,确实不需要多少人。再多也养不起来,军户会逃出那里。



李凤翔知道皇帝暂时顾不上陵卫,也无法在京城拿出更多土地供养陵卫,按照皇帝的意思道:



“每个陵卫一千人可以,但是陵卫之中,要有专门负责陵墓的人员。”



“每个千户所轮流值班,并且任命指挥,负责陵墓维护。”



“将来在草原上拓边后,再给十二陵卫分草场,扩充四千兵力驻草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