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59章 闪电
山基地已经建设完毕,接下来NAPE的全部研发工作都会转移过去再也不用为电能担忧,而且下一个试制的就直接是NAPE样机了。



谢廖夫:“好了,现在终于可以把试车台空出来了,气尖小组先留下,抽点时间把TP-25‘庐山’发动机的后半部分搞定,就一个月,应该不影响NAPE。”



郭申连忙答道:“您放心,TP-25不算很难,制造很快的。”



TP-25,“庐山”发动机,就是为已经确定下来的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空天飞机准备的动力系统,集成冲压、涡扇、气尖三种发动机,极致减重输出25吨推力。



10台TP-25在腾云工程上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部分管路互相连通以提高性能降低重量,总重不能超过15吨。



气尖工作状态下250吨总推力,足以将腾云送入近地轨道。



因为有NAPE的前置资料,TP-25的研制过程比较轻松,原始设计已经搞定,1月之前就能搞定量产版本样机。



比较麻烦的反而是机体设计,入轨的死重包括发动机的15吨,机体的空重35吨,10吨燃料,给人员和货物的总载荷质量不能超过5吨,20名乘客的设计已经是安全冗余限度下的最大妥协。



起飞质量200吨,而机体重量不能超过35吨,这个数字非常极限,对于设计和材料的要求前所未有,需要革命性的创新才行。



单纯大气层内飞行达到这个要求并不算困难,但要是加上穿越大气层,恐怕H2的新一代隔热瓦技术都不够,还要更轻、更简单、更便宜。



谢廖夫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感觉又有回到上一世英年早秃的迹象。



明天H2的常规版H2M航天飞机就要出厂了,然后H1W“螺旋”计划也即将进入首飞,如此之高的效率让谢廖夫除了兴奋意外还带来了更加繁忙的工作安排。



在他的计划下B级基地又扩充了四百多人,被各个项目组一瓜分几乎没有泛起一丝波澜。



这当然不是基地人员冗余太高,而是需要用人的地方太多,青山基地也预计要1000人才达到初步完全运转的目标呢。



掌握着新远这驾超级马车,感觉比在联盟时期还要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至于真正的老板林炬呢?在京城的时间恐怕比在自家基地还要多得多。



不过现在老板倒是难得在基地,而且还是和航天局的几位一起。



……



11月8日,上午11点,距离阿美大选战出结果还有十多个小时,差不多京城时间凌晨会统计完毕出结果。



C级基地,依照谢廖夫的“螺旋”计划,由新远在H1上复活的H1W无人航天飞机正式出厂。



H1W与前联盟的MAKS计划一样,为了配合那个梭形的燃料罐机鼻高高向上翘起,前端收窄,加上起飞质量差不多,几乎就是完美复刻了当年的MAKS。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MAKS使用了两台发动机,而H1W只使用了一台超大推力的H240升级版发动机:H300。



H300的钟形喷管进行了优化处理,能在从一万多米高空启动时直到飞行器入轨,都保持着不低的效率。



燃料罐与H1W的组合体重量最大也不过322吨,而H300在启动时能以最大112%推力输出,并且还可以大范围调节推力,始终保持推重比在较低的水平以降低过载和震动,对运输的卫星敏感零件非常宽容。



由于H1W是无人设计只为了载荷而生,所以测试过程也比较简陋,除了计算机模拟以外并没真机的多次气动测试,这和已经在大草原上放飞了几个月的H2气动验证样机完全不同。



现在装车出厂的这架H1W采用了二代隔热层技术,整体看起来灰蒙蒙的,因为将温度要求大范围放宽降低了不少质量。



但在它的尾翼上,一个明亮的紫色闪电标志异常显眼。



“闪电”,这是谢廖夫给它取的名字,同样是纪念“闪电”设计局,不管怎么说H1W都确实是在走MAKS的路,即使后者没有成功。



闪电号将被直接运往新远机场,由那里的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