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32章 这可是三千万?
比喻不是很恰当,但道理是一样的。



按照正常的实验程序:先目鉴东西的种类、大概时段、大致构成、主要成份,再研讨相应的实验方案。



然后再根据储存环境、氧化及腐蚀程度,制定相适用的实验计划:是做光谱储能释放,还是做放射性元素半衰,或是做微量元素转化,还是做磁场年代演变。



有的时候,同一时段、同成份的样本,所需要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迥然不同。甚至同墓葬发掘的同器物,有时也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



因为出土深度不同,受腐蚀的酸碱强度不同。



实验方法又多,可适用的仪器更是五花八门,样本数量足够的话还好一点,可以不断试错,如果样本不足,就需要不断的分析和辩证,确定最佳方案。



在相关研究机构,为一场实验而准备一个星期的事情,真的很常见。



而现在呢?



没有研讨,没有分析,也没有辩证,更没有征求谁的意见,全凭他一言而决。



特别是从第二件黄铜花觚开始:铜器剥皮壳、瓷器刮釉粉、胎足钻孔、古玉泡强酸……全是毁灭性的取样方式,等于实验做完后,东西也废了。



废不废的先不提,方法要是错了呢?



可没地方再找第二件,想纠错都无法可纠。



更关键的是:初检、复检同时进行?



外行可能听不懂,但懂研究的人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第二次实验就是终检,就要依实验数据出具结论。



换句话说:复检就是最终结果,哪怕是错的,你也得当成对的……



诡异的是,竟没有任何人发表哪怕任何一丝意见?



马献明雷厉风行,李定安如何安排,他就让研究人员准备相应的仪器、试剂。



几位研究员马不停蹄:开机、预热、按编号找器物、取样……



“何秘书长,佩服……要说专业,还得是你们”



“什么?”



何安邦正在摆弄古玉,好像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茫然的抬起头:“申会长,你说什么?”



“我是说实验:不需要微样试检,不需要分析,更不需要制定实验计划,就直接取样,然后直接就能上机器,甚至是一次做六组……搁我们,光是准备至少都得两个星期!”



你说的是反话吧?



不走任何程序,不制定任何方案,甚至连个草创的提纲都没有,张口就来,蒙头就干……



这要是老马,何安邦提着拳头就上去了:来,睁大狗眼瞅,墙上贴的是什么?



那么大的字看不见,制度和规定都让你给吃了?



但换成李定安……嗯,你高兴就好……



何安邦想了想:“我们也不经常这样干,绝大多数的时候,还是要现场会鉴,商讨方法,制定计划……一次也做不了六组那么多,顶多做两组!”



“那也挺厉害的:两次就能出结论,我还第一次见?”



那不然呢?



别说你,没碰到李定安之前,谁敢想像实验还能这么做?



何安邦明白了,这位申馆长是真的惊讶,而非讽刺。



他挠了挠下巴,不知道怎么解释:“没事,他有经验!”



经验?



顿然间,申会长不会说话了。



又仰着脖子瞅了瞅:没错,胡子都没几根?



他哪来的经验?



几个省博的教授就在旁边,也听的一脸迷糊:何馆长说国博一般不会这样干,照样需要商讨方案,制定计划……意思就是现在不一般?



没什么区别吧,甚至实验环境差的一批,连最基本的无尘都达不到,实验数据可想而知……



不但听不懂,还挺不理解:姚川和程永权都是正高级研究员,业内知名。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