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九十七章 和裴长远的谈话
裴长远接着问道:“这个办法是谁想出来的?”



裴晓虹回答:“是袁姗姗,就是县委宣传部袁启亮部长的女儿。



林俊平招工回城之后,她是源平知青第二任的知青队长。



她上任后,为知青点办了两件大事,建了养猪场和男女厕所。



一是解决了知青吃肉的问题,二是彻底解决了之前漫山遍野随地大小便的问题,三是为农田积累了有机肥。



养猪场和男女厕所是紧挨的,共用一个大粪池。所以,每个月都得掏一次粪池。



一开始,黄国柱不同意她的提议,说这是搞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



裴晓虹看了裴长远一眼,接着说道:“问题是,不这么干,没人愿意下到膝盖深而且臭烘烘的池子里掏大粪。



包括那些从各个生产队抽调来的青年农民都不愿意干。



一天下来浑身的臭味,无论用香皂冲洗多少遍,几天都消除不了。



后来姗姗就征求我、谭媛媛几个人的意见,我们决定不让生产队知道,自己偷偷搞。



没想到搞了一次,大多数男青年积极性都很高,粪池还没有满,就抢着要掏粪池。



最后不得不采取抽签轮流的办法。



最多只需要八个人,干完一次,每人可以拿到十几个工分,比平时干一天的农活,多了好几毛钱。



而且只要搭配好,又快又轻松,就是身上臭一点而已。



两人个子高的站在池子底下掏粪,往上抬粪桶,两个矮个子在上方拉。



另外四个人负责挑到田里施肥,通常不到一天就能完成任务。对于力气大的,六个人就包干了,赚的更多。”



听裴晓虹这么一说,裴长远沉思片刻后,拍了拍沙发扶手,说道:“在以往的观念中,很多人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性质弄错了。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包括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最根本的是克服了吃大锅饭的弊端。



带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纠正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长期存在的缺点。



我想,这种方式一定深受广大农民社员的欢迎。”



裴晓虹接着说:“还是拿源平知青点举例,每年双抢之前,正好都遇到夏季知青招工,老知青多少会走几个人。



那个时候,知青点里的十几名从各个生产队抽调来的农民青年,都得回原生产队帮助自家双抢。



而新知青刚离开校门来生产队,什么农活都不会。



每到这个时候,真正能干活的就剩下二三十几个人老知青了。



马上就要投入紧张的双抢了,摆在知青面前的可是上百亩的水稻田。其中还有梯田!不仅得收割,还得翻田、插秧。



袁姗姗刚上任知青队长的那一年,可把她急坏了!嘴上都起了大泡。



为了调动大伙儿的积极性,袁姗姗、谭媛媛和我仨人商量之后,认为只能、而且必须采取包干到组的办法,否则根本完成不了任务。”



“包干到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干的?”裴长远问道。



“这件事情当时也得瞒着生产大队,否则传到范书记和黄国柱的耳朵里,肯定不让我们这么瞎胡闹。



我们几个人花了三天的时间,把上百亩水稻田根据面积大小和水田深浅,平均分成了十块。



最后决定由三个老知青带几个新知青组成一组,每组派一个人抽签,抽到哪块就是哪块。



每一组完成任务,就可以计500个工分。如果平均分的话,每人可以分到50个工分。



从那次双抢开始,每当遇到双枪的时候,知青点的知青积极性是最高的,而且都提前完成了任务。



这件事情直到我们几个离开之后,都一直瞒着范书记和黄大队。



自从李跃进和沈艳红分别接手男女知青队长之后,两人因为意见分歧,就不敢这么干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