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正文 第140章 眼见他起高楼
朱七牛为万三重等人送别时所说的每句话,很快就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了朱允炆的案头上。



来给他送情报的乃是锦衣卫指挥使颜子瑜。



静静看完全部情报,朱允炆有些伤感:“这些大臣皆是文官,哪个不是两榜进士?哪个不是饱学鸿儒?哪个不是为国为民?哪个不是立功无数?这样的结果对他们而言真的好吗?”



颜子瑜道:“虽然似乎是凄凉了些,但若是留着他们,朝堂之上就分了党派,若是陷入内斗,会拖垮大明的,如今皇上登基,新朝新气象,没有回过头去清除他们已然不错了,这都是为了大明啊!”



朱允炆点了点头:“是啊,最起码他们都是容养回乡,而不是被罢官驱逐,还有皇叔送的铺子、房子和钱,晚年应该会过得不错才对。”



颜子瑜面色一狠:“皇上若是觉得不解气,或是想要更保险,锦衣卫这边也不是不可以……。”



朱允炆拍了下龙案,长身而起:“住嘴!你好歹也是曾经参加过科考的文人,熟读四书五经,精通诗词歌赋,怎地这么心狠?



他们都退了,你还想赶尽杀绝?昔日苏东坡被政敌那般针对,动辄贬谪,可见政敌恨他恨得牙痒,可他们也不曾对他下过杀手!



莫非是锦衣卫当久了,你已然忘了自己的人性?”



“臣也只是想为皇上分忧罢了。”



朱允炆‘哼’了一声:“此等事情以后千万莫再提,以免坏了我们君臣情谊。”



“是。”



“朕非但不想杀他们,还要赏赐他们,我要给他们各提一品官阶,让他们衣锦还乡,还要给他们赏赐钱财,并允诺他们百年之后可配享皇爷爷、父皇和皇兄陵寝,享后代帝王祭祀。”



“是。”



想了想,朱允炆笑道:“皇叔虽然心里不忿,但跟临终前的皇兄一样,还是选择为了大明而妥协,之前他准我继位时是这样,如今他主动撤去那些高官、把位置给我让出来还是这样,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敬重的人啊,可惜他不愿在我手下做事。罢了罢了,且这样吧,等我做出成绩,再去请他出山。”



颜子瑜:……



……



朱允炆为万三重等人追加封赏的事儿传开后,自然为他在士林之间创造了极大的好名声。



一时之间,歌功颂德者多如过江之鲫,大有前宋真宗、仁宗时的氛围。



朱七牛虽然无心过问朝政,但这么大的事儿也不可能没有耳闻。



对此,朱七牛不置可否。



又过了段时间,齐泰、黄子澄、李景隆、方孝孺、仁义侯从全国各地陆续汇聚而来,正式接任了万三重等人的职位,合上了永乐一朝的旧书籍,拉开了洪熙一朝的正式新篇章。



洪熙,永乐十年后的朱允炆的年号,改元的第一年即洪熙元年。



可惜呀,永乐一朝能臣干吏太多,许多还是三朝元老,他们大部分都跟朱七牛有关联。



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他们这一走,以朱允炆的这点人手,竟有点填补不过来。



这直接导致许多政务都有点乱套,不少心思险恶的官趁机欺上瞒下,中饱私囊,搞得朱允炆头疼不已。



索性他便把那些说话好听、会读书会写诗、跟他聊得来的官陆续任命了下去,填补空缺。



如此一来,大明整个庞大的机器倒也继续运转着,貌似也没啥大问题。



于是朱允炆对自己的能力越发迷之自信,也不全身心的投入朝政了,时不时就参与些小爱好——讲学。



讲学之事,自古有之,哪怕是上古贤王、都君临天下了、也时不时就会召集大能讲课,学习更多道理。



到了大明朝,太祖那里不用说,他不希望别人给他上课。



太宗倒是也优待士大夫,但他太忙,而且是当太子时就很忙,召集人讲学之事也就做的不多。



武帝朱雄英那就更忙了,后面更是直接御驾亲征,讲学之事嘛,他才没那个闲工夫,一些盼望着靠讲学当官升官的文人士大夫老不喜欢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