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一十章 一代宗师
有一天,一个鲁国人带着一帮门徒来到齐国。齐景公一打听这个人的来头,当即兴奋起来。他马上吩咐人去招呼,准备第二日亲自接待。



这个人姓孔,名丘,字仲尼,正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关于他的事迹,齐景公早有耳闻。



孔丘的父亲叫做叔梁纥,就是当年在偪阳一战中手托千斤闸的那位鲁军将领。当然,这不值得夸耀。因为叔梁纥军职其实不高,在鲁军中也就是个中下极军官。



叔梁纥原本有一儿九女。儿子有腿疾,叔梁纥担心他因为腿的问题日后没出息,想再生一个儿子,于是娶了个年轻的民女,名叫颜征在。



叔梁纥为了求子,曾带颜征在到曲阜东南方的尼丘山去祈祷,从尼丘山回来后,颜征在果然生了儿子。叔梁纥给他取名为丘。孔丘在男孩中排行老二,又是在尼丘山求来的,所以又取字叫做仲尼。



孔丘三岁丧父。颜征在是妾,在孔家受大房的排挤,所以叔梁纥死后,她在孔家待不下去了。颜征在挺有志气,她带着孔丘离开了老家陬邑,从昌平乡搬到了曲阜,靠着给人帮工,艰难度日。尽管生活艰难,但她也没有忘记叔梁纥的遗愿,一心想把孔丘培养成一个有用之才。



孔丘十四岁进了“官学”。他聪明勤奋,悟性极高,所读之书皆能背诵,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先生和同学都喜爱他。而孔丘也热爱学习,并立志要专研学问。所谓“吾十五有志于学”,说的就是这个时期。



孔丘十七岁丧母。他想把母亲葬在父亲墓旁,但却不知道父亲的坟在哪里,于是只好把母亲葬在村边的山上。后来他打听到父亲的坟墓在曲阜以东的防山,便不辞辛苦的将母亲的坟迁到防山,葬在父亲墓旁。这件事博得了邻里们的赞誉,都说他是个大孝子。



孔丘十八岁的时候已经长成一个英俊青年。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他学完了“官学”的所有课程,并且自认为学问相当不错。



有一天,季孙氏宴请民间读书人。孔丘想去露个脸,于是不请自来的到了场。没想到,季孙氏的大管家阳虎见到他便骂道:“这里来的都是名人,你算什么?赶紧滚出去。”



孔丘经过这次羞辱,发愤图强的学习。所学“六艺”(诗书、礼节、音乐、射箭、驾车、算数)日渐精进。他那时住在达巷,知道他的人都夸他学问好,但孔丘却谦逊的说:“我会什么呢,就学会了驾车。”



孔丘二十六、七岁的时候谋到了第一份职业,叫做“乘田”,就是管理牛羊的差事。他很敬业。他说:“我要把我管的牛羊养的膘肥体壮。”他果然做到了。



后来,他做了“委史”,相当于现在的会计。他说:“我一定得把我经手的账目搞的清清楚楚。”他又做的很出色。



孔丘三十岁的时候,名声渐渐大了起来。有些人便拎着干牛肉来找他拜师。孔丘欣然接受。他的学问渊博,教的也很好,很快就获得了人们的信任。他的学生中不仅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子弟。来的人多了,孔丘就专门开办了一个书房,用于教学。当时的学堂都是官办,叫做“官学”,孔丘是私人办学,叫做“私学”。他收的学费就是十条干牛肉。



他教学的收入远高于他当差的收入,再加上教学是一件很耗费时间的事情,于是他干脆辞了“委史”的差事,一心一意干起了教书的事情。“三十而立”就含有自己能够养活自己的意思。由于他的门生多,名气大,人们便称之为孔子,也有叫他仲尼先生的。



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适一定要去孔子那儿学礼。这两人都投到了孔子门下。南宫适后来做了官。



公元前532年,南宫适向鲁昭公提出申请,希望派他和老师去洛邑考察周礼。鲁昭公很支持,给他们一辆马车,两匹马,还有一个仆人。



两人到了洛邑,孔子送了一只大雁给老子做见面礼,向老子请教礼乐。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管理朝廷文献库的官员。其人学识渊博,后著有《道德经》,成为道家的开山鼻祖。



孔子见老子时,老子端坐于席上,长须白眉,双目微闭,犹如一尊雕像。孔子作为晚辈,态度十分谦逊。两人长谈半日。



老子对孔子的颇为欣赏,还将他推荐给了著名的宫廷乐师苌泓。



苌泓与孔子会面时,摆上古琴弹了一曲。孔子如闻仙乐,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罢了,孔子即虚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