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三章 剧变、敌起(一)
此时崔乙尚在班房里,见叶永甲亲身赶来,慌问何故;叶永甲便将先前所议之事与他说明,询其意见。



崔乙素来敬崇他,又不愿犯颜直谏,只是笑着附和道:“大人此计可得两全,还作何犹疑?至于蔡老,他也并未有错,不过是平生稳重,不敢走险罢了。”



于是永甲更坚己意,即着书办撰写回信,叫专人火速带去,蔡贤卿也无可奈何。



万羽之苦等两日,终见了信,虽然忧虑他这欲断不断的心态,但毕竟准许了自己的计划,也算喜事一桩,因而不作多想,专注地去应付眼前的事情。



万羽之最关心的,无非是朱养瑞捐献出去的千余亩学田。自从他翻阅起了官府的籍册之后,发现这各种记录都在印证着先前的猜测,便决定将此作为突破口,以期顺藤摸瓜、一网打尽。



他第一时间想到了那两位小吏,即派其中一个稍显干练的,前往汝宁刺探情报。小吏自然卖命地为他做事,不两日就带了消息回来,详尽地禀告羽之。



原来朱家修造的那些义学规模并不大,不仅屋宇窄陋,请的学究也是一知半解,毫无修养,怎么看也不值得千亩良田来维持;至于义学的周转经营,则尽归于‘斋’,斋中设斋长三人,都是被汝宁儒学选派而来,共掌学务。



万羽之听了这些,却不觉得有丝毫惊讶,不慌不忙地问道:“既然如此,可获知了斋中钱粮的去向?”



小吏叩头答道:“义学毕竟是官府掌管,此项内情,岂能打听得到?可纵算没有实证,光靠想也能想清楚是怎么回事。”



“你的意思,官府必然是与朱乡绅勾结,帮他隐匿了兼并的千亩民田?”



小吏道:“差不多。不然学田上佃户的租子都收到哪儿去了?”



“但这不足以定罪。”万羽之冷静地提醒道。



小吏狡黠地笑了一下:“那简单。您不是审查案情的审断使吗?就说接到了匿名的举报,去抓捕‘蓝党’的耳目,趁机将汝宁掀个底朝天,不信搜不出一片纸来!”



万羽之的脸上这才浮现出一丝笑意:“你的办法很好,但需要稍作变通。汝宁毕竟是那知府的地盘,他操持大权已久,势力必然不小,若径直派人前往,极有可能劳而无功。”



“那该如何是好?”小吏问。



“这就不必再令你操劳了,”万羽之摆了摆手,“你且回去歇息,我一人自可处置。”



待送走两名小吏后,羽之只身来到知府衙门,行了礼数,便向知府说:“本官来时,曾路过汝宁,被彼处知府殷勤招待,至今感激。我又听闻他善政颇多、造福地方,欲与之再见一面,厚赐奖赏。不知大人可否写信请来?”



知府唯唯诺诺,当即在他的注视下写了几行文字,差人递去汝宁。汝宁知府见了书信,知是审断使大人相请,顿时欢天喜地,还暗忖道:‘当日摆得那一桌宴席,如今可算是有了用武之地!’因此选了件崭新的官服,叫奴才驾好车马,得意启程。



可正当此时,万羽之已命小吏传下命令,吩咐随行的禁军悄悄开赴,直奔汝宁;到了抵达的那日,知府早就离开许久了。



没有强大势力的干涉,禁军们自然通行无阻、毫无顾忌,先将衙门内通判等人控制住了,封锁消息;随后翻看田簿,质问要员,待得一切调查完毕,再往村中抓人。



他们的行动极其迅速,不一会儿便围住了几所义学,将斋长当场擒捕,逼使交代罪行,并把斋里的文书搜罗一空,统一交给那心腹小吏整理。而朱乡绅家亦未幸免于难,军兵们强行闯入,一通破门砸桌,号护着要捉养瑞;诸家眷皆震恐不已,口不能言,只有一老仆情绪镇定,告诉众人他家老爷不在此处,才算罢了。



见大家安静了,那小吏便坐在地上,查阅起义学里的一本本账目,发现这些征取的钱粮果然都流向了朱家,而且还有不少放贷的记录,白纸黑字,足以作为铁证。他又从斋长等人口中得知,汝宁的知府与朱家往来频繁,利益相通,故命他们帮忙隐瞒事实,躲过上差的眼睛。



小吏闻之极惊,急将消息报回信阳,交付万羽之决断。羽之岂会放过如此良机,顿时坐立难安,恨不得立刻发下逮捕的命令,可距离大功告成还差着一步——向兵部的叶大人请示。他没办法,只好沉住性子,写下一封书信,交使者带着,骑快马送进京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