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源搬到城里后的第四天,一辆马车悄然来到玉山镇外。
车上下来一名神色干练的老妪,在街上转了转,来到昔日邓源住的别院门前,拍了拍门环。
大门开了,一名中年男子在门内疑惑地打量了老妪一番:你找谁?声音冷淡。
老妪客气地问:敢问邓相公在家么?
中年男子眉头一皱:这里没有姓邓的。
老妪后退一步,左右看了看,似是自语又似是说给那男子听:地方没错了啊,应该就是这里。
中年男子重复了一句:这里没有姓邓的,我家主人姓王。你若是没事,我关门了。
老妪忙又问道:敢问大哥,贵主人在此地住了多久了?
中年男子不耐烦地说:四五年了,你有事没有?
老妪抱歉地笑笑:那是老身记错了,见谅,见谅。
嘭地一声,大门关上。
老妪踅到旁边一户人家,又敲开大门,询问了几句,而后便回到马车旁。小姐,问过了,那宅子里没有姓邓的。
车厢里传出一个女子的声音:可确定么?
老妪答:邻居那里也问过了。
车厢里沉默了片刻,传出一阵笑声:我就说么,都是没影子的事。宋妈妈,你记着,以后谁要是再穿着鞋闲话,你给我撕烂他的嘴。
老妪也笑了:左不过是跑一趟,小姐也是图个安心。
车厢里女子又笑道:我有什么可不安心的?
老妪轻轻拍了自己的脸一下:打嘴,打嘴!姑爷对小姐那是没的说,小姐自然没什么好忧心。
那咱们就回去了——慢慢走,顺道看看春景。
老妪坐上车辕,车夫口中轻喝一声,马车极稳地上了官道。
一路攒行,大半日后,进了苏州城。
进城之后,一路来到下塘街,停在了一处灰瓦白墙的院子外。
这院子闹中取静,大门隐在一小片竹林后。门开得很低调,就是寻常黑漆木门,门上方也并未悬挂横匾,只在大门右侧墙上挂了个二尺来高原木本色的木牌,上写着邓园二字。
若是周升或者陈伯跟来,便会认出这里正是邓源之父邓鼎城的宅子。商人无论生意做得多大,住宅都不能以府第称呼之,故而邓鼎城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园。
而马车里的妇人,自然就是邓鼎城如今的正妻,晟记商帮当代掌门人的嫡女段彩衣。
马车停好,宋妈妈先下车,然后搀下段彩衣。
如今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段彩衣保养得宜,丝毫看不出是近四十岁的年纪。上穿香色芝麻纱长衫,下着月白长裙,外面套一件无袖方领刺绣比甲,合体的剪裁显得身材修长有致;容长脸儿,面色白皙,一丝皱纹也不见;柳眉飞翘,杏眼含威,再加上圆秀的颧骨,神色间昭示这是一位说一不二的当家主母。
大门内,管家丁二小跑着迎出来:奶奶回来了。
段彩衣目不斜视往大门里走:老爷去铺子里了?
回奶奶的话,今儿一早老爷收到舅老爷从扬州送来的信,说是盐引上出了点岔头,请老爷过去商议。老爷见事情急,便直接去了扬州,留下口信,让您不要担心。
段彩衣两道秀挺的眉毛蹙在一起:又是如此,说走就走,钱也没有个挣够的时候!大哥也是的,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怎么总要我家爷们去操心!
丁二低头垂手,不敢接话。
段彩衣的大哥段英奎在扬州——扬州分号是晟记商帮在东南一带唯一一处有东家掌管大局的分号,倒不是信不过当地分号的掌柜,而是扬州的生意实在重要,需要和当地盐商两淮盐运使衙门打交道。每年官里批出来的盐引,能带来整个晟记商帮三成以上的利润,故而段英奎作为财东家的长门长子,下一任当家人,亲自在此地坐纛儿。并不过问日常经营,专一结交官府,摆平方方面面复杂的关系。扬州苏州两地不远,段英奎又是邓鼎城的亲大舅子,故而两人过从甚密。段英奎也着实看重这位妹夫,遇事不决时总会听听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