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辞世,鲁人为悼念他,在他生前讲学收徒的杏坛后,筑起一座庙宇,将孔子衣冠书琴乐章车驾诸物,放入庙内供后世瞻仰,庙自鲁哀公时兴建,历代培修扩建,成了后来庄严宏伟的大成殿。
数日后,司马迁由几位鲁中少年陪同,在孔仲公指引下,到孔庙观光。走了一段大街,来到一块幽静的草地,约有十几亩,草地中央是座木亭,四周青松郁郁。这里就是杏坛,夫子当年讲学收徒的地方。门人三千在此聚会,唱诗抚琴,整日弦歌不绝。孔仲公正向司马迁讲杏坛来由,此时草地那边也有十数位鲁中子弟,在那里唱到:
蘅门之下
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
可以乐饥
歌声那样婉转,让人走到另一种境界: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忧患痛哭,有的是仁义友爱,四海一家的君子之谊。长安客人来了。众吟歌少年忙向司马迁拱手致意。此处便是孔庙。孔仲公带头步上汉白玉的石阶,穿过殿前石柱,进入大殿。大殿正中是庄敬安详的孔子塑像。殿右侧一排车,车轴车辕全是春秋年间老式样。当年孔子及门人用它周游列国。大殿左侧,陈列孔氏生前衣冠,两架断弦古琴,另外便是祭礼用的礼器。孔子的门徒颜回子贡等也有遗物存放在大殿上。木架上的竹简古书,年辰久了,字迹不清,上面系有被折断的革带。孔仲公指着拴书的革带:你看,这就是韦编三绝。古人读书翻阅书简一遍又一遍,牛皮带被翻折了三回,令人读书走马观花,哪里有那种勤学苦读精神。
仲公,孔子当年的这些书简都写的什么?
这些书么?讲的都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孔子毕生的理想。他讲求仁政,提倡仁爱,一生都在寻求一个以仁为本的邦国。
这琴也是孔子抚过的么?
是的。孔子讲仁,更重礼乐。老人家把礼乐放在六艺之首(礼乐射御书数),那年在齐国听到古时舜颂尧的韶乐便入了迷,以至三月不知肉味,可知爱好之深。夫子不但喜欢抚琴,而且喜欢作曲,他用礼乐雅化人品,陶冶性情,导使人心向善,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大殿横梁下有隶书木刻,横幅写有《礼运篇》,全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司马迁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朗读着。
仲公指着《礼运篇》的横幅说道:你看这就是仁的体现。夫子一生梦寐以求者:‘天下为公’。‘公’便是仁,公而无私,爱人爱国爱天下,便是仁的最高境界。
仲公,你看从春秋以至今日,强凌弱,众暴寡,兼并豪夺,尔虞我诈,何曾停止过,‘天下为公’这句话哪朝哪代才能真正应验!
依我看,为公还远得很。夫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先做到一个‘均’字,大家都有衣穿有饭吃有居室,就很不错了。这百来个字的短文含义可深得很啊。
司马迁仿佛看到前面有座高山,山巅上一朵金色彩云托住先师,徐徐降到杏坛前
此时,翠柏下又响起了弦歌: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关中远客站在大殿正中孔子像前静穆地凝视着,似仰望高山大海,恋恋不忍去。孔仲公走上前轻轻换了司马迁一声,方才回到现实中。
曲阜初冬比长安要冷一些,十月中旬已经降过两次雪。泗水边的柳树叶快落光了,只有孔陵内的苍松,依然保持挺拔青郁的姿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