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7年秋季,舍尔还派出巡洋舰和驱逐舰对来往于英国和挪威之间的护航船队展开攻击。
10月17日,正值里加战役的高潮阶段,2艘新近服役的轻巡洋舰“绿头蝇”和“牛虻”号在设德兰群岛以东约50海里处成功拦截了一支英军护航船队。
他们将12艘货船中的9艘送下海底,顺手还击沉了2艘英军驱逐舰,凯旋而归。
英国人很快展开反击,贝蒂计划派出以大型轻巡洋舰“光荣”和“勇敢”号为核心的快速编队袭击在赫尔戈兰湾进行定期扫雷任务的德军舰艇。
引诱在威廉港驻泊的德军战列舰出航,再以埋伏在快速编队后方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加以歼灭。
英军舰队在11月17日实施进攻,双方舰队在雷区之间进行了一场异常危险的追逐战,当留守港内的“皇帝”和“皇后”号战列舰出海增援时,英军快速编队开始后撤。
但谨慎的德国人并未深追,这次被称为第二次赫尔戈兰湾海战的战斗就此落幕。
1917年12月12日,德军战舰再次袭击了挪威护航船队,第2驱逐舰支队在战斗中成功击沉了6艘货船和包括“鹧鸪”号驱逐舰在内的5艘护航舰艇。
1918年2月,第2驱逐舰支队突然南调,对多佛尔海峡的英军巡逻舰艇发起突然袭击,击沉了8艘轻型舰艇。
两个月后,舍尔再次策划袭击挪威护航船队,并出动了公海舰队主力,由希佩尔率领战列巡洋舰部队在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伴随下作为前锋,舍尔率领主力舰队断后掩护,力图抓住英国舰队一部加以歼灭。
德国舰队于4月23日夜间隐蔽出航,不巧的是航进途中“毛奇”号战列巡洋舰发生严重故障,失去行动能力,只能发报求援,暴露了舰队行踪。
舍尔只好取消作战,舰队调头返航,途中“毛奇”号又遭到英军潜艇e-42号的雷击,所幸控制得当,没有沉没,坚持到返回港内。
德国公海舰队在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出击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其实德国海军是想做最后一搏的,他们也不是甘心认输,但奈何国内心不齐。
1918年9月,霍尔岑道夫因为健康原因辞去海军总参谋长的职务,由舍尔接任,公海舰队的指挥权则移交希佩尔。
10月间,德国陆军在西线战场上遭遇挫败,面对协约国的大规模反攻力不能支,德国政府也开始寻求结束战争的途径,但海军高层依然寄希望于最后一搏。
希佩尔奉命拟定了一项作战计划,准备与英国大舰队进行决战,并得到舍尔的批准,海军方面完全不在乎政府为达成停战而进行的外交努力。
10月27日,希佩尔下令舰队集结,准备作战,但是厌战已久的基层水兵已经风闻停战在即,部分战列巡洋舰和轻巡洋舰上的士兵拒绝执行命令。
到10月29日,整个第3战列舰分舰队的水兵们也加入了对抗的行列。
为了防止发生大规模兵变,希佩尔命令将第3战列舰分舰队调往基尔,结果反而激起舰队基层更大的不满,最终在基尔港揭竿而起。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宣布停战。最后,公海舰队终于在11月20日驶离港口,但他们并不是去作战,而是向英国人投降。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在经历了四年大战之后,曾经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正在步入死亡。
尽管德国陆军仍在奋力战斗,而且事实上已经将俄国击败,但是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无法打破,德国的经济生产资源已经枯竭。
忍饥挨饿的老百姓已经无力再为他们身处前线的子弟兵送去更多物资给养了。
而且,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厌战情绪正在德军中蔓延。
同时,在西线,由于美国的参战,协约国实力大增。
到夏季结束时,德军不得不开始向本土溃退。
由于已经身陷绝境,德国于10月4日宣布接受美国总统威尔逊的“14点计划”,以此为基础,与协约国谈判停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