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终章 九三年(廿四)
瞬间达成巴黎世博会时代的技术水平,也得40亿亩耕地才能保证不饥荒。



问题是,大顺有40亿亩耕地吗?



或者说,假如大顺现在有40亿亩耕地,之前那些精英们,会绝望吗?会选择接受刘玉的改革思路吗?



变革,都是发生在矛盾积累太多、旧的一套实在撑不住的时候。活得好好的,谁闲着没事干,有变革癖?



大顺没有40亿亩耕地。



至于农业技术,机械运用上和巴黎世博会那年的世界第一水平肯定差距极大,但亩产……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很多人为了编造英国的技术先进,纯粹就是坏,在那篡改数据——原始统计上,人家写的明明是1750年每英亩产小麦18蒲式耳、1850年每英亩产27蒲式耳。结果为了显示英国的技术发达,把英亩悄悄换成了亩,结果可能是自己算了算,要是换成亩,1750年亩产1000斤小麦,有点扯犊子,于是悄悄地把18改成了8,这样似乎好像可信一点,但到1850年仍旧保留了27,亦即亩产1500斤。



1850年都亩产1500斤小麦了,那以后人类都在干啥?170年间,人类反而倒退了?要知道,170年后2022年,河南夏粮小麦平均亩产900斤,再创大丰收、那是要连着上新闻的大事,在这编数据英国1850年小麦平均亩产1500斤?



而如果不编数据,不故意篡改,或者稍微用点脑子、哪怕稍微能分清楚麦苗和韭菜——当然,这要求其实挺高的——就很容易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



如果大顺此时的平均亩产,达到英国第一次工业完成的1860年的平均水平,那么大顺可能要饿死大约一个亿的人口。



这很好算。



英国农业革命里有一个重要的改革,由三圃制,改为诺福克轮作制。



三圃制,是农业革命之前的。



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豌豆,第三年休耕,第四年再种小麦。



诺福克轮作制,是农业革命之后的。



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芜菁(就高鹗瞎鸡儿续的林妹妹吃的那种大头菜,芥菜疙瘩的亲戚),第三年种大麦或者小麦,第四年中驴喜豆。



也就是说,在诺福克轮作制下,小麦在1860年的平均英亩产,是1500斤,折合亩产大约是250斤——英国既不是两年三熟,也不是一年两熟,更不是一年三熟。



这样算来,1860年的英国,主粮——芜菁不是不能吃,但谁把芥菜疙瘩当主食——的年均亩产,也就125斤。



当然,可能1860年还是有点“不发达”。



那1900年,法国小麦每公顷平均亩产18HL,奇葩单位,HL是百升。按照76公斤每百升的小麦最低密度制粉标准,亦即大约换算为每公顷2736斤。



一公顷,是15亩。



换算可得,平均亩产小麦182斤。



作为左证,考虑到可能单位算错了,另一个数据,是【1910年,巴黎盆地的小麦,每公顷产24公担,是平均亩产的大约两倍】。



这个公担是200斤,这个很标准不用换算;而公顷公担什么的,都是米突制,法革之后最先搞得一套公制单位,以水和地球子午线做标准的无宗教和文化冲突的单位,这个公顷也很标准。



由此换算。



24乘200再除以15约为320斤。



基本可以和前面的平均亩产182斤相互印证。



也即,1910年,一战马上开打了,飞机都飞天上去了,法国的小麦平均亩产,也就180来斤。



嗯……也就那么回事。



所以,如果拿数据来看,也就那么回事。



但如果把“农业革命”、“科技革命”、“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抽象为一种标签化的东西,打入思想中,那就会犯很多很多的“标签化思维臆想”的错误。



一旦标签化,就会产生诸多错误的想法:标签化,然后臆想那时候欧洲马上都要打一战了,这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6)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