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96章 唐代密宗
天知道要等多久,才有这样的机会遇到周先生。并且,还能够跟对方搭上话。



听到苏亦的话,周一良望着他一眼以后,就示意他拿上书本,“咱们出去聊,不要在这里耽搁其他同学借书。”



除了二楼借阅室,周一良望着苏亦,“你就是苏亦同学吧?宿白先生学生?”



“周先生,认识我?”



苏亦惊讶,自己那么出名了吗?



这位连讲台都没有再出现的老人,竟然能够知道自己的名字?



周一良点头,“虽然未曾见过,但你的名字我确实已经多次听说过了,从你进入历史系复试的时候,咱们系里面关于你的讨论就不少,同样,前段时间你们王永兴教授去我住处拜访我的时候,曾经谈论过你,还曾经说恭三先生想要收你为徒,却被你拒绝了。”



得,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这样的小八卦,似乎在北大历史系,似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这不,连这位老爷子也知道了。



而且,周一良提到的王永兴,这位也是一个大名人。



1953年12月1日上午,在陈寅恪的家里,汪钱和自己的老师陈寅恪作了一次长谈。汪钱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录下陈寅恪的一篇口述长文。在这一“对科学院的答复”中,陈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所以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就不是。”



然后,陈寅恪在桂林,周一良在美国哈佛留学,战火的阻隔,让陈寅恪想起和周一良战前书信往来论学之旧事。他在《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的开端充满感情地写道:“噫!当与周君往复商讨之时,犹能从容闲暇,析疑论学,此日回思,可谓太平盛世,今则巨浸稽天,莫知所届。周君又远适北美,书邮阻隔,商榷无从,搦管和墨,不禁涕泗之泫然也。”由此可见陈周师生情感之深。



然而,1949年之后,周一良受舆论和形势的影响,在家信中将胡适称之为“文化买办”,随后著文批判,也就不足为奇了。



周一良此举,完全背叛了陈寅恪,并对其反戈一击,师生断谊。1963年,陈寅恪编订《丛稿》时,将《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文前记录陈周师生之情的序删掉,以示往日师生情谊不再。这种举动,可以和古代先生对弟子的“破门”视之。



那么破门有是什么呢?



这个这是古代读书人对门下弟子的一种惩罚之道。



他跟我说:“你说谁能上课?要不是这个岁数,我该先上!“他还跟我说:“能上的,倒是有两个,可他们能来吗!“邓先生说的这“两个“,一指周一良,二指田余庆。当时这两个人正在“梁效“学习班接受审查。这样,邓先生外请了一批人来开课。一时之间,历史系的课堂上外来教师云集。有宁可讲《中国通史》、蔡美彪讲《辽金元史》、漆侠讲《宋代经济史》、胡如雷讲《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刘乃和讲《历史知识讲座》、王利器讲《古文选读》。



这一下惹翻了系里好多人。“十年、晃荡十年了,好不容易盼到这个时候,谁不想上课?其实,在十年后期,只要有一点点工夫,人人都在用功。年轻一点的或是学了英语、或是学了日语。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老师的成果最早见了天日。发掘的发掘,发文章的发文章;历史专业老师的抽屉里,也有不少存货。对于这一点,邓先生可能估计不足。



结果这个时候,邓广铭先生从外面把人挖人过来,事情就大条了。



不满尽管不满,可在邓先生面前敢于表达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说到这些有些跑题了。



苏亦跟随着周一良走出图书馆,走在林荫道上,苏亦才问,“周先生,学生有个疑惑,在您的论文原文页242-3中是:byapplyingoiltohispalmheilesa冶是是贝叶的意思吗?”
(3/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