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242
周文文知道贾诩在说什么,两汉特有的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指的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

是中国烛有古代哲学术语,也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

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最具有代表的是汉儒董仲舒,他在答汉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

天人感应思想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洪范》。

尚书·洪范别名《洪范九畴》,作者来自于先秦以前诸子的百家,具体是谁无法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创作年代,来于公元前的周代,但作品的出处却是《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其中四书名单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有一说法,儒家本有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到唐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又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故此成成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而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五了《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观点。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证据是《禹贡》中提到一条河“菏”,菏指菏水,它是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为与晋争霸而开凿的一条运河。

即此一点就可以断定《禹贡》作于公元前483年之后。

此外,《周礼》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庄子》除内八篇外都是后人所作,《论语》的版本之争也实际上就是真伪之辩。

《尚书》文学体裁为散文,最早来源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治国法。

《尚书》也是古代的历史文献,记录从尧、舜开始,到夏、商、周三代的资料。

去然其中有些篇章的真伪受到质疑,但是大体而言,仍可展示古人(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基本观念与实际作为。

洪范概述:(一)五行,(二)敬用五事,三农用八政,四协用五纪,五建用皇极,六乂用三德,(七)明用稽疑,八念用庶征,九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以上九大范畴,足以建构一个国家。

其中从自然材质谈到人类属性,从政务规划谈到天象规律,然后推出至高理想——“皇极”,以此作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