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事了,张汉卿北上。
本该到来的直奉大战迟迟未能开打,会不会是因为自己一连串的搅和,导致历史的车轮一点点偏移,从量变产生质变,从而为中国永消了此一祸患?若如此,则中国幸甚!
不过未雨绸缪,还是先把人民军搞好是要紧。自己强大才是正经,何况未来也不把打败直系做为首要目的,毕竟在历史上最坏的情况还是把它打败了,他现在已经把目光转向了统一全国和与列强叫板。
人民军扩充太快,导致参谋工作、政训机制、后勤保障都跟不上需求,特别是缺少一大批有军事经验和才能的中下级军官是硬伤。
德国为什么军事上强大?是因为他们有着世界一流的参谋团,英国为什么称雄海上百年?因为他们有全球顶级的军官团。良好的制度使得他们国家的军事人才的出现层出不穷,中国暂时还不能跟他们媲美,只有走创建军校的中规中矩之路了。
对于武汉军校,张汉卿是下了血本的:人民军缺少军政干部不假,但他还是从各部调出上百个校级、400多位尉级军官组成第一期学员。越是人力紧张,越要创造条件,不然在不久后的将来人民军实现大扩张,人才的需求会更是瓶颈。
连奉军一共才23个师,保卫国家是远远不够的。二战前后列强每个国家都是辄以数百万兵员、几百个师,也不过十几年后的事情,那个时候这些经过正规训练的初等军官大都已经们列军师长了吧?可不能临时抱佛脚。
东北讲武堂倒是风风火火,这有赖于自己先见之明。它起步较早,东北又是很早抱成团的地方,交通也方便,培训已经成了系统化。所以奉军的军官其军事素养反而比人民军要高,虽然人民军军官的文化程度比较高。
所以在武汉军校成立之初,他就征得张作霖同意,从东北讲武堂调了一批有经验的教官来。可是,作为台柱子的张铖和教育长萧其煊却动不得:东北讲武堂是奉系的根本,暂时没有可以取代他们的人物,几位老帅又不能腾出手来自己搞。
没办法,只以委托蒋百里了,他在民国的人脉很广,也曾做过保定军校的校长。要不是因为他的责任也很重大,张汉卿是想调他过来主持呢。
还好蒋百里推荐了几个人,让张汉卿表示满意。
都是民国史上名动一时的人物,像杨杰、张孝准,都是一时人杰。杨杰已自日本返回武汉的途中,在张汉卿计划中担任教育长一职,而张孝准则尚无消息,这让他很郁闷。火车到长沙,他决定要亲自会一会这位尚未见过面的奇人。
骄阳似火,绿树成荫。两种不同的视角对应着不同的境界。在湘江东岸,张孝准想着蒋百里不远万里寄来的书信,思绪万千。
同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并列“士官三杰”,蔡锷斯人已去,但留下不朽传说;蒋百里得遇东北少帅,乘风化龙;只有自己,他望着大腹便便的自己,长叹一声。
想当年金戈铁马、跟随黄兴入同盟会,协助民国成立及为孙、黄二次革命效力,何等慷慨激昂?至于帮助蔡锷逃出生天,亦一己之力,又是何等凶险畅快?可是军阀内战,知己黄兴、蔡锷分别于前年前两个月内相继去世,自己东奔西走,始终毫无建树,胸中所学,再无人赏识。
对军政灰心之下,由沪回湘,屈居湘岸榷局长,五来来专心经商,人亦发胖。惟有夜深人静时,想到自己一腔军旅报国的热血,竟然要弃武经商。
旧友蒋百里来信邀请他加入人民军,他还在犹豫。对于人民军,他并不陌生。做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支强兵,平定西北还太遥远了,但奇袭汉口,让军事强人吴佩孚一步慢,步步慢;打长沙,一鼓作气,进皖、平赣、入粤,一气呵成。其时间捕捉之巧妙,机会拿捏之精准,该称得上是军事一流。但真正让他刮目相看的是他创办武汉军校的眼光,这才是做大事的人!
张汉卿的手下有精兵强将,他又知人善任,敢于不拘一格用非本系的人才:在湖北任用夏寿康、在安徽任用许世英、在广东任用陈炯明,竟让这些地方奇迹般地平稳易主,这非一般人气量与眼光可以做到。只是自己已经淡出军界许久,在少帅的麾下,能够得到重用吗?
他想多了。当一身戎装的张汉卿出现在他面前时,张孝准还是大吃一惊。没想到名动中国政坛的少帅,竟然冒着烈日,亲自来到自己工作场所。湘江的水都是热的,而张汉卿却一丝不苟,浑身已经湿透了,风纪扣还扣得非常严实。他不由得想起蒋百里的话:“少帅知人善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