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六十五章:是福是祸?
这场奏对,便以钱惟演和吕夷简被调入中书,而落下帷幕。



宣布完制书之后,太后和官家离开,众人也躬身告退。



出了承明殿的门。



众人纷纷向钱惟演和吕夷简道贺。



要知道,虽然大宋是两府对柄机要,可实际上,从宰执团队的设计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中书的地位是要高于枢密院的。



如果要给宰执团队排个序的话,那么头一档的,自然就是中书宰相,紧接着第二档,算是枢密使。



当然,这并不绝对,比如曹利用,他的资历功绩,就足以让他和宰相平起平坐。



但是多数情况下,枢密使的地位是要逊于宰相的。



毕竟,朝堂上的大多数政事,都属于民政,真正涉及军政的事务并不算多。



再往下第三档,是参知政事。



地位虽然低于枢密使,但实际处理的事务,进而带来的权力,却比最后一档的枢密副使要强得多。



钱惟演这次虽然没能成功拜相,但是,从枢密副使迁任参知政事,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进步,值得庆贺。



至于吕夷简,就更不用说了,完成了从普通大臣到中书宰执的跨越,可谓是仕途上的一大跨越。



虽然心中各怀心思,可面上大家都保持着默契,谁也没有提起刚刚殿中发生的事。



随后,钱惟演跟着曹利用回了枢密院,吕夷简则是和冯拯等人一起去了中书。



按照惯例,新的参知政事任命制书下达的对象,其实应该是中书门下。



政事堂承旨后,除了要付送给相对应的人选,还要下达给相关的部门,及时安排官服官印等一系列的事情,并督促新的参知政事先将之前手中的事务办结,做好交接事宜。



至于其他的朝班,办公用的公房,器具,都是小节,可以暂且不提。



钱惟演虽然是新进中书,但他在枢密院待了很久,所以,这些事情,大多他都能自行料理,自然不必跟来。



倒是吕夷简,作为一个‘新人’,大家之后要在一个屋檐下供事,自然是要到中书去,提前熟悉一下环境。



吕夷简的礼数很周到,到了政事堂之后,态度谦恭的先去拜见了冯拯,随后又去见了任中正,最后,才到了王曾的公房当中。



“见过王公。”



迈进门中,吕夷简便微微欠身,拱手开口。



之所以最后一个才来拜见王曾,原因也很简单,他们两人的私交很好,王曾此前也曾经多次举荐过吕夷简入中书。



可以说,这次吕夷简被提拔,虽然不是王曾直接出力,但是,却和王曾一直以来明里暗里在太后面前说好话,是脱不开关系的。



就连今天的这场奏对,也是王曾在殿外见到他时,偷偷给他透露了一些消息,才让他能够在御前从容应对。



所以,面对王曾,吕夷简自然更加礼数周到。



“不必多礼。”



见到吕夷简进来,王曾亦是起身迎接,拉着他的手一同进门,态度亲切的很。



由唐入宋,虽然科举制还没有像明清时那么完善,但是,以此为基础联系起来的关系网,却已经逐渐成形。



吕夷简是咸平三年的进士出身,当时,负责知贡举的,是翰林学士王旦,所以,他算是王旦的门生。



王旦有一同年,名为李沆,是王曾的岳父。



早年间,王旦的岳父赵昌言曾经对李沆有知遇之恩,屡次提拔栽培,使得王旦和李沆之间的交情莫逆。



后来,王旦任宰相时,曾极力举荐王曾入中书理事。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吕夷简和王曾之间,也有了极好的私交。



公房当中,二人相对而坐,王曾又命人上了茶点,这才道。



“今日之后,你我便是同在中书供事的同僚,不必如此客气,直呼其名便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