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牧是江浙人士,颇为自豪,摇头晃脑说道:“太湖熟,天下足,江浙一带产出的粮,可以供给全国百姓。”
“王牧,你这不是废话吗?我军在山西,去江浙有多远,你又不是不知道,还是我和我说说,在江北怎么获取更多粮草?”
这可把王牧为难的说不出话来,他和聆敬阳表示威远府有些荒地,可还是人手不足,想要开荒,恢复耕种,就要大量人口投入到田地里。
整个威远府就这么点人,想要有更多可以种田的人手,就要从军队里调兵去屯田,兵农合一,可以使得荒地有人耕种,可这样一来,石营军事力量受到削弱,在外有清军,内有残明势力,削弱军事力量绝非明智之举。
聆敬阳把手扬在空中,轻轻地挥挥手,意思是不能削弱军队,王牧又和他说起,现在是六月中旬,春季小麦播种季节已经过去,只有等到秋季才可以播种秋小麦,荒地可以种植一些大豆等杂粮,来补充粮食。
聆敬阳下意识说道:“不可以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吗?”
这一下轮到王牧惊奇了,聆敬阳一介武夫,还懂农作物?
他和聆敬阳侃侃而谈:“大人,你也了解这些舶来品?”
“略懂皮毛。”
|“这南洋来的农作物着实不错,可种了一次以后,来年收成就比不过第一年,越往后产量越低,还需要经过数代的栽培,才能够让这些舶来农作物有好的收成。”
王牧一番话代表这个时候外来粮食作物的尴尬境地,这些高产量的农作用没有得到改良,也没有得到大规模耕种,玉米,红薯(马铃薯)的爆发还要等到数十年后才发育成熟。
这就是中原大地农桑的现状,聆敬阳让王牧尽量恢复农桑,以现有耕地和人口,发放耕地补贴,一亩地补贴一两银子,老百姓的粮食,在维持温饱后,余粮由官府全部收购,并且向老百姓公开粮食收购价,小麦十五两白银一石,大麦十两白银一石,其他杂粮蔬菜等五两一石。
这个价格非常符合战乱时期粮食价格,王牧也觉得聆敬阳制定的价格非常合理,可他又和聆敬阳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这样高价收购粮食,要收到什么时候呢?
聆敬阳问他石营的粮草可以撑到什么时候?
王牧还真的想了一会,和聆敬阳说道:“大人,以一家五口人,两大人,三小孩,老人吃得更少,**每月食米三斗,小儿一斗五升,**一年食用三石六升,小儿一年食用一石八升,还有老人也需要少量粮食,一家老小全年至少需要十三石粮食。”
这还是普通百姓的口粮,军中将士驻守城池,每人每年需要食用六石粮食,如果带兵出征,路上还会消耗更多,石营在威远城有两万石粮草,其中粮食一万六千石,草料四千石,全军将士六千余人,全府一千七百户,全年需要六万石粮食,
聆敬阳瞪大眼珠子,和王牧说道:“这么多粮草,那秋粮有多少?”
“这些年战乱,天灾,威远府土地几乎没有人耕种,想在抢救性播种农作物,秋天可以收获两万石,还不够就只有去向友军请求支援。”
聆敬阳看了看地图,威远府往西是陕西,往北是蒙古,能不能和蒙古人贸易,用挣来的钱去其他地方购买粮草?
王牧像是看穿聆敬阳心思,说道:“往北是蒙古高原,蒙古人已是满人附庸,大同右卫只有冷如铁一部兵马驻守,如果蒙古人配合清军进攻山西,冷如铁兵马稍显不足,下官以为我军要在大同右卫增加兵马,防着被蒙古人突袭。”
本想和蒙古人贸易,可还要防着蒙古人偷袭,聆敬阳恨不得带着部队撤退到山西中部地区,至少那里和产粮区近,只需要和清军作战,不用提防蒙八旗进攻。
他也只是这么想想,最后和王牧作出最新指示。
加大招揽百姓,将能够种的土地全部种上农作物,哪怕是蔬菜,只要可以填饱肚子的都种上,税赋仍旧以三十税一为主。
说完以后,他突然想到一个伟大的改革,和王牧补充道,即日起,我军辖区税赋,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一场伟大的变革,王牧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大人,你的意思是,以后不要丁口税赋,就只征收田地税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