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他们心中还有怨气,不过陆垚将活字印刷术的好处一说之后,他们也欣然接受了。
最主要的是陆垚还说了一句话,如果书本的价格能下降到百姓们都能随意去买的话,他们必将会青史留名。
还有什么比青史留名更诱惑人的。
陆垚让这些人将石刻活字从马车上卸了下来,再他们按照字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分好,这样找字就会方便很多,不用在一堆字中去乱挑,印刷的速度也会快上很多。
光是分类这一件事就足足忙活了一个时辰,苏轼苏辙当然也在其中帮忙。
毕竟那些不认识字的工人是干不了这个活的。
接下来便是印刷。
陆垚从怀中拿出了从苏轼家中顺来的论语,将它们一页一页地撕开。
看到自己书变成一片片,苏轼有些心疼,既然是陆垚干的肯定要让他赔一本新的给自己。
陆垚将论语的不同页放在不同的人面前,这些找到之前早就准备好的木框。
这个木盒的内部刚好是一张纸的大小,一个纸张能印出七十五个字来,也都是陆垚提前计算好的,老石匠也是根据陆垚要求来刻的字,这样一个木盒就能不留缝隙地将石刻活字摆放在里面。
得到书页的读书人腰间系着一个布兜去找字,将这些字时刻全都放在布兜之后,再来到木盒前,将它们按照顺序排列好。
排列完毕之后,他们将摆好字的木盒交给不识字的印刷工人,而他们接着找第二页的字去排列。
工人们在活字上擦上一层油墨,再将一张书籍大小的纸张覆盖在活字上。
再用丝布包裹的木质滚轮在白纸上滚上四遍,就将文字清晰地印刻在白纸上。
再将白纸放到一旁晾干。
起初工人还不能适应,等熟练印刷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苏轼的目瞪口呆之下,一千本论语已经装订完成。
这才过去两个时辰的时间,一天能印出最少
三千本论语来。
如果印刷厂印刷半年论语,那么大宋每家每户都能有一本论语。
速度就是这么恐怖。
当陆垚拿着一本崭新的论语来到苏轼面前时,才将他从沉浸的情绪中拉了出来。
苏轼抢过论语,一页一页地仔细翻看。
除了稍许的瑕疵之外,每个字的字迹都很清晰,字体大小一致,说不出来美感,看着就很赏心悦目。
若是将这些书流向市场,那些以抄书为生的读书人恐怕就要失业了。
这种事情陆垚也没办法,行业的新老交替是必需的,不可能为了一些读书人的利益放弃这种惠及万民的事情。
苏轼颤抖着声音问道:“这样的一本论语不知道陆二郎你作价多少?”
他眼神炙热地看向陆垚,希望得到他满意的数字。
市场像论语这种超过一万字的书籍,售价绝对在五百文左右。
穷苦人家一年的结余买上一本都很难,这也是读书人这么少的原因,读书太烧钱了。
一个参加科考的读书人最少要读十几年,这十几年家中少了一个劳动力不说,光是几十本书的花费就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
二三十贯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陆垚竖起两根手指,“这本论语我最低的价格只能卖到二十文一本,你也知道油墨的价格,而且我招来的人工也不便宜,再加上纸张、店铺租金,成本也来到了十八文,每本我只挣两文钱,已经是很少了。”
“够了,一本论语只卖二十文,不知道多少学子为之欢呼。”陆垚的报价已经完全超乎了他的想象。
在他看来,陆垚能报出一百文或者九十文的价格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比市场价足足少了八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