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95章帝王猜疑带来的机会
开了年,就是元康十七年。



待到四月,草长莺飞,西征大军发起了反攻,骑兵深入草原,直逼戎狄王庭,斩杀无数,抓获汗妃王孙,第戎大汗仓皇奔逃。



六月月,戎狄派遣使臣和谈。



八月,谈判达成初步意向,戎狄向大周称臣。



除却部分军士常驻边关,大军班师回朝,历时近一年的战争告一段落。



此战,为西北边关带来了二十年和平。前提是,二十年内,草原上不会出现第二个新兴势力。



此战,同样为元康帝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利益。



是他继承皇位以来,真正意义上由他主导的,打的第一场灭国之战,并且胜了。



无形中,加大了皇权。



元康帝说的话,明显比以前更管用。



出征的将士,当然各有好处。



只不过……



这一战将戎狄打怕,朝廷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历时近一年的战争,打仗开销将近两百万两。战后抚恤,奖赏,遣散,各项开销又是一百多万。



一场战争,花去三百多万两真金白银,还不计算牛羊马匹死亡,人口伤亡损失,辎重兵器铠甲这些后续需要补充的物资,总之这场战争在户部眼里是大亏特亏。



从戎狄得到的缴获,折算为银钱最多几十万两,根本不足以平账。



因为和谈,缴获的俘虏也都还给了戎狄。



总而言之……户部上下愁眉苦脸,今年注定是亏空的一年。



元康帝手中有矿,不怕亏空,几百万的亏空他还是能承受的。



随着大军班师回朝,吴王刘璞论功,据说论了个头功。说他负责大军辎重,处置得当,确保了大军后勤得到及时充分的保障。



吴王刘璞一时间名声大噪,朝中百官仿佛约定好了一样,山齐齐上本请陛下尽快立下储君。



吴王刘璞贤良谦逊,又是长子,堪为储君最佳人选。



元康帝不作声,任由朝臣们闹腾。



他越是不作声,朝臣们闹腾得越发厉害。



什么秋收赋税,都没空关心,所有人都盯着册立储君这件大事。不光是京官凑热闹,地方官员也纷纷上本请立吴王刘璞为储君。



“册立吴王为储君,此乃人心所向。请陛下下旨!”



一句“人心所向”彻底刺痛了元康帝。



西征大军立下不朽功劳,是他这个皇帝的指挥得当。当初,也是他力排众议要发兵攻打戎狄。



而今,大军班师回朝,无人为帝王歌功颂德,却人人都在称赞吴王刘璞如何如何贤良,如何如何堪当储君大任,还说人心所向。就连内阁某些人都在凑热闹。



气煞人也。



元康帝出离了愤怒,直接拂袖离去,将朝议半途而废。



众臣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立储君,事关国本,是朝廷头等大事。陛下生的哪门子气?



总不能一直不立储君,更不能废长立幼。



过去,都说吴王没有德行,暂时不该请立储君。



如今,吴王攒下军功,有了德行,为什么陛下依旧一副不满的样子。



有人想不明白,有人却能想明白。



内阁几位都是学霸人精,大家打个眉眼官司,无需开口,一切尽在不言中。



陛下的心意众人都明白,明白归明白,却不能自己挑头做马屁精。



陛下想要朝臣称颂,想要歌功颂德,朝臣们却只盯着储君这件大事,不屑做马屁虫,徒呼奈何。



这年头,文官们还是有骨气的。偶尔做做马屁精可以,但不能在大朝会的时候公开做马屁精。



名声还想不想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