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百七十五章 水流才有众生
,只会影响他的修行。



他建造雷峰塔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存放一件宝物,一件佛教圣物:



佛螺髻发舍利。



朱允炆知道这个消息,是因为后世直播挖掘过,还大肆宣传了一番,想不知道都难。不过在大明,最重要的佛教圣物,应该是佛顶骨舍利,据说这个东西就存在于大报恩寺里面。



只可惜,历史上的大报恩寺是朱棣造的,朱棣怎么弄来的佛顶骨舍利,自己也不能问他去啊……



没办法,只能选择已知,无法确定未知。



有个佛螺髻发舍利已经不错了,虽然这玩意对朱允炆没什么作用,但对于吕太后而言,这可是绝佳的精神安慰剂,有了它,说不得可以多活几十年。



上岸,已到了雷峰山下,拾阶而上,雷峰塔便已在眼前。



雷峰塔为砖砌塔身,外衬木式结构,为八面、五层楼阁式塔,虽不如后世高大,但也显气派非凡,颇为引人注目。



迎面走来一个老僧人,身后跟着一个小僧尼。



“今晨鹊枝报喜,原是贵客入山,贫僧雷峰塔住持善导。”



老僧行礼。



朱允炆等人还了一礼,然后道:“贵客可不敢当,主要住持不将我等作为游侠就好,哈哈。”



老僧眼眸凛然。



游侠?



这是好听了说,说难听点,那就是强盗啊。



“还请住持带路,我等想游览下雷峰塔。”



朱允炆没有客气。



住持看了看朱允炆、宁妃等人,也不介意几人行装简单,含笑在一旁引见,并介绍着雷峰塔的来历,言语之间,多有风趣。



朱允炆左右看了看,询问道:“雷峰塔作为僧寺之地,又闻名在外,缘何香火如此寥寥,竟连行人都不见一二?”



善导脸色转为黯淡,叹息道:“一言难尽,施主还请登踏吧。自此塔中登高远眺,西湖碧波尽收眼底,待夕阳西照,更显佛塔之静美。若施主得暇,不妨久留至傍晚,定不虚此行。”



朱允炆点头,虽然西湖被侵蚀过半,但雷峰塔的风光还是值得肯定,尤其是远眺,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美感。雷峰塔内并没有后世如此宽阔,而是显得窄小许多,里面陈设之物,以佛像为主,辅以佛教壁画,每一层大致相当,只不过佛不同,壁画不同而已。



登至最高层,朱允炆看着西湖,对一旁的善导问道:“这西湖不复宋朝盛景,主持以为是好,还是坏?”



善导深深看了一眼朱允炆,并没有立刻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水深的很。



元朝认为西湖是一个不详的湖,这个观点到了明朝依旧有人相信。且不说明太祖没有明确的态度,但从明初西湖始终荒废,日益蚕食,从无治理来看,明太祖对西湖是不上心的。



要知道他老人家在大明各地修了很多的水利工程,疏浚了许多河湖,可这个许多里面,唯独没有西湖。



所以,若是回答不好,那就是与元朝、明太祖的思想对着干。和元朝对着干没什么,但和明太祖对着干,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事……



但如果回答好,就有些昧良心了,西湖盛景不在,湖水渐少,好好的一座湖泊,都要演变为陆地了,鱼虾没有了,意境没有了,游人没有了,江南的气息也没有了。



善导看向远处原本应该是湖水如今是桑田的地方,凝重地说道:“是是非非,总无定论。世易时移,当年之法未必适合当下,依贫僧看,水流才有众生,方显盛世太平。”



“哦,水流众生?”



朱允炆嘴角微微一动,这倒是另一种解释。



欣赏着不多的景致,享受着山湖间吹来的凉风,宁妃、丛佩儿等人也有些沉醉。



朱允炆示意孙栋保护好宁妃,然后在薛夏的陪同下,与住持善导到了另一侧。



“住持,这雷峰塔中有两件至宝吧?”



朱允炆开门见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