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百七十三章 百姓对新政的认可
次差人催的辛苦税,呈样税就是官员检查纳税之物,也需要给官老爷交一部分税,毕竟人家不辞辛苦,顶着大太阳看了几眼……”



朱允炆有些心惊,在看不到的底层,竟一直隐藏着太多太多的问题。



洪武朝官场治理的如此严格,还有这么多的花样,那在明后期,官场腐败不堪的时候,百姓又是怎么活下去的?



税收,国之根本事,若这里出了问题,就如树木烂了根!



“但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有了一条鞭法,这些官吏收敛多了,也没了额外收税的由头。加上可以缴纳钱钞,也方便了许多。”



杨十八一脸含笑。



朱允炆有些欣慰,问道:“可是一条鞭法毕竟施行的是十五税一,超洪武朝一倍,你们不觉得有些过重?”



杨十八、农夫等人连连摇头。



一位妇人见安全局的长官很是和善,便大着胆子说道:“不能只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得看我们手里落下多少。眼下虽是十五税一,但守着十亩地,一年下来也能存留七八两银子,这可是往年里想都不敢想的事,咱们就盼着这一条鞭法能一直施行下去。”



朱允炆笑道:“这位大娘,别人家都是男人出面,你家男人呢?”



妇人还没回话,杨十八便插了一句:“他家男人听说杭州要修什么混凝土路,跑出去赚钱了,将十几亩地丢给了这婆娘。听说一年赚的可比种田多多了。”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混凝土路已经在多地齐头并进,工艺越发纯熟,只不过自己沿途都是走的水路,倒没在意这方面问题。



“杨十八,你少羡慕,你家婆娘若是有力气,你早就跑了。当年找老婆,非要找媒人说个娇柔小巧的,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妇人指名道姓,彪悍的很。



杨十八吃瘪也不敢反驳,人家一个妇人支着一个家,自己直接当男人用了,加上那腰围,那拳头,那体格……



农夫笑得皱纹堆在一起,道:“这一条鞭法好是好,就是有时候还得到城里卖粮食,这是个问题啊。老汉身体现在还能扛得住,可要是再抗几年,可就不太好说了。这不是,今年腰疼就不想去城里了。”



朱允炆有些疑惑:“这农税县司不是走的杭州市价,缘何还需跑到城里去?”



农夫叹息道:“虽然这里走的是杭州市价,但杭州的一些商人是可以让出一些利的。有一家晋商的粮行,可是高于市价收购粮食,一石粮食能多卖出十五文。”



“晋商?”



朱允炆有些意外。



这常百业在山西弄出来晋商商会还没多久,就将让利的经营方法带到了杭州?这个速度比自己预想的要快得多。



不过也好,只要晋商不囤积粮食操控物价,那就没问题,反正受益的是农民。



面对竞争压力,他日徽商、杭商早晚会跟进,毕竟先进的经营手段,你要么学会并使用,要么就守旧被淘汰,没有其他选择。



“是啊,这杭州城的商人多了不少,倒是让杭州热闹起来。”



杨十八念想着什么。



朱允炆想了想,问道:“这钱塘可有什么冤案?”



众人思索一番,摇了摇头,钱塘县并不大,平日里也没见出过什么冤案大案。



杨十八突然想到了什么,说道:“去年夏日大雨,杭州城倒是淹死了三十几名百姓,这算不算冤案?”



一位农夫反驳道:“那是天灾,怎么能算冤案?”



杨十八尴尬地呵呵两声,没有说话。



对于杭州城去年内涝,淹死了一些百姓,朱允炆是知情的,不仅杭州知府虞谦奏禀过此事,杭州安全局也通报过。



只是当时的朱允炆顾不上杭州的内涝,因为当时黄淮等地大暴雨,北方岌岌可危,没精力关注杭州。



如今反过来想,总感觉有些奇怪。



杭州怎么说也是有西湖、钱塘江的,奏报也只说下了三天大雨,就直接给内涝了?要知道内涝,可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