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百零八章 混凝土路,要搞基建(三更)
骆颜儿脸上满是震惊,她虽是后宫之人,但也清楚南京至北平,隔着两千多里,如此远的距离,走过去都难,何况是修路……



“皇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尤有古河道可借,若是修什么凝土路,是否可依官道而建?”



骆颜儿担忧地问道。



朱允炆清楚骆颜儿担忧自己会滥用民力,劳役百姓,便解释道:“混凝土道路的修建与铺设,旷日持久,并非一年之功。才人无需担心,以财政养民,民力不竭,道路不止。朕打算用二十年时间,用混凝土路串联起主要场镇与边防重地。”



“可这样,岂不是耗费巨大……”



骆颜儿担心帝国财政吃不消。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严肃地说道:“财政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就算是我们少吃几顿饭,这路也必须修出来。”



骆颜儿看着坚定的朱允炆,莞尔道:“那臣妾便多织造一些医用纱布,到时候换了银子,给皇上去修路。”



朱允炆很喜欢骆颜儿的贴心。



混凝土路必须修出来,自然有“想要富,先修路”的后世思维。



路通,货物周转、调配的效率会提高,交易的频次增多,成本下降,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是巨大且深远的。



除了经济层面的考虑,朱允炆还看中了混凝土路的军事价值。



古代打仗,一到暴雨天、大雪天,基本上就不能动弹了,原因在于:



行路难。



古代是有“国道”的,最早的“国道”是秦始皇时期修的,名为“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向全国辐射,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等,就是那时候的高速公路名……



自秦至元,除了忙着打仗、造反、打人、被人打的朝代以外,都十分重视修路。



很多地方原本是没有路的,修的朝代多了,也就有了路。



到了元代,疆域广阔。



元政府一看,不管再怎么地广人稀,那也是自家地盘,需要安排人看着点。



于是,道路、驿站修建,成为了元朝的重要工程。



元朝陆地上设置了陆站,河边有水站、海边有海站,哦,东北冰冻地方路太难修了,但也设置了“狗站”。



别误会,狗站可不是说驻守在驿站的那位是畜生,而是以狗拉车……



全国上下,超过了一千五百个驿站,而这些驿站,便是国道之上停歇、换马、暂住之地。



元末战争虽然把中原都打烂了,人杀得没几个了,但路还是那个路,再怎么毁,主要大路是毁不掉的。



朱元璋开创大明以后,也主张修路。



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老朱修路是个间接性的行为,今年修修,好了,百姓累了,后年再修吧。



但无论是老秦,还是老忽,亦或是老朱,他们所修的道路,除了城中与周围一点点是石路,其他绝大部分都是土路。



土到什么程度,用明代人的话,那就是:



尘土积三尺,



雨雪泥没股。



都说七尺男儿,你想想,三尺啊,泥泞的都快到腰了,这样的路,哪里还是路,标准的泥石流啊……



明代人虽然言语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的路,雨雪天真的是太难走,以至于太耽误事。



朱允炆需要混凝土路,是因为二炮局已在建设之中,未来的大炮必然需要开往边疆。



总不能刚离开京师两百里,前面道路泥泞,就在那歇着吧?古代也没拖拉机,几百斤的大疙瘩,想在泥泞路上行进,就是累死人,一天能走多远?



战机不等人。



混凝土路,对于当下的朱允炆而言,是最可行的一种选择。



朱允炆不是没想过沥青路,可是就凭着大明这点石油产量,想要弄很多沥青,那纯碎是痴人说梦。



骆颜儿见朱允炆看着自己,毫不闪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