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百零六章 设置个小学(一更)
,还提出了一点,那便是启发民智。



这个观点是姚广孝提出的,他认为,人没文化不服管,不信你看,北面鞑靼、瓦剌,南面各土司,山里经常闹腾的,大部分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



反观历史,有文化的人很少造反。



不信你去找历史书,把自古以来的造反者列个表,文盲、半文盲占据绝大多数……



朱元璋一开始也是文盲,但人家是在造反过程中自学成才了,就建国之初,圣旨都写不好。



比如鬼子来了,朱元璋写了一封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就如此霸气的白话……



姚广孝的建议为翰林院所采纳,被朱允炆认可,加之灾民入京师已成定局,拖家带口的,总需要给他们安顿好。



百官对女子入学有警惕,不舒服,会反对,那咱就换一条路走。



灾民来京师打工干活,人家孩子丢家里不合适吧?



一起拉到学院里读书去,即可以解决了孩子学习问题,也免去了灾民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干活不是?



人家都成灾民了,你还计较男童、女童?



他们现在的身份,就一个,那就是大明受灾的百姓。



徐妙锦吃惊地看着朱允炆,又低头看了看是手中的建筑图,沉思稍许,才问道:“皇上哥哥没有说笑吧?”



“朕不会在这种事上开玩笑,京师初等学院的选址,便安排在国子监周围吧,一应花销,可用皇后名义支出。”



朱允炆认真地说道。



马恩慧转头看了一眼朱允炆,没有反对。



皇后体恤百姓,自己花钱给百姓照顾下孩子,百官再怎么蹦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徐妙锦看着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的朱允炆,不由佩服道:“皇上运筹帷幄,果是不凡。那微臣便去寻址,然后再入宫找皇后姐姐要银子。”



“本后是第一次不待见你啊……”



马恩慧含笑道。



徐妙锦嬉笑一番,也没逗留多久,便出了宫。



数日后,长江北岸。



李老三看着眼前壮阔的长江,不由心生畏惧,相对涡河而言,眼前的长江之宽广,实属难见。



“老班头,你说咱们去哪个门?”



李九拉着自己的儿子走了过来,张望着长江水问道。



李老三懒得理会李九,这个家伙就是个没主见的,一开始不想去京师,后来想去了,但见大伙都没动静,便怂了。



等到后来人越多越多,他才去报备。



“我打听过了,金川门外是大粮仓,听说要储备几百万石粮食呢,我们要不要去那里做工,起码饿不着肚子啊。”



李九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力劝李老三一起。



李老三瞥了一眼李九,道:“你怎么打听的?”



李九愣了下,道:“还能咋打听,不就是问京师三个门,哪个门粮食最多吗?咱老百姓,就怕饿着,粮食在哪里,就往哪里钻。”



“你属耗子的吧?”



“是啊。”



“我……”



李老三恨不得一脚将李九踢到长江里去,看了看周围,低声说道:“我告诉你,不要去金川门,去东水关,那里才是宝地,相信我。”



“切,东水关,听这名字就知道挨着水,能有什么好处?”



李九不愿意。



李老三颇有几分自信地笑了笑,道:“金川门不挨着水了?你可知道进了东水关,是哪里?”



“哪里?”



李九问道。



李老三低声道:“进了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