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了狗尾巴,佃农一口咬定没吃,狗尾巴是有人栽赃。
这种情况不好判,情节又不严重,李武都懒得深入调查,直接尊重朴素的民意,民意同情佃农,那佃农就没吃狗,民意支持地主,那佃农就吃了狗……
简单又滑稽的办法,却让百姓都支持,朱允炆有些郁闷,如果暴昭或侯泰在这里,估计要把李武再吊起来打一顿,大明律你都不翻,就判吗?
好在大事与刑事案件上,李武还是站得住的,每一桩案件都是证据确凿,条理清晰,而且该打板子的打板子,该报给凤阳府的也会上报。
士绅吃了点亏也不敢拿李武怎么样,龟山的血虽然干了,但所有人心有余悸,鬼知道惹急了百姓会不会再来一次民变。
大事计较,小事了了,这就成了怀远士绅与地主的一致态度。
百姓,知县,士绅就这样达成了一种平衡,怀远的和平与安稳是如此来的。
朱允炆了解一切之后,苦笑着摇了摇头,一个县治是否清明,是否有民心,关键还是需要看知县,一个好的知县可以造福百姓,一个坏的知县却是危害一方。
移民百姓在这里也挺好,已经彻底融入了怀远,孩子们脸上的笑意很是灿烂。
没有打扰李武当一个好官,朱允炆带人离开怀远城,向北前往宿州,两日后抵达固镇附近。
在这里,朱允炆带人深入乡野之间,走访民情,可以看到,宁静的村落过着平淡的生活,百姓没有多少富余,但多少还能吃得起饭,衣服多是旧了的布衣,打着补丁的更不再少数。
“气沉丹田,嘿呦!”
“两膀用力!嘿呦!”
“用力铲土!嘿呦!”
远处的号子传了过来,马恩慧很是好奇地看着远处。
朱允炆等人顺着目光看去,只见百步外聚集了二三十号人,正在忙碌着,不由对马恩慧与贤妃说:“走,我们也去看看。”
杨士奇、夏元吉跟在一旁,刘长阁前面带路,汤不平则赶着马车,晃悠悠地跟在后面。
“老丈,这是在做什么?”
朱允炆见路边有一拄着拐杖的老人,便打了招呼。
老丈打量了下朱允炆等人,笑呵呵地说:“打口井啊。”
打井的伙计见朱允炆等人来了,带头喊号子的人转了声:“南面来了女子耶,嘿呦!”
“嘿呦!”
众人齐声喊,纷纷抬头看。
“女子好生俏丽吆,嘿呦!”
“嘿呦!”
马恩慧与贤妃听闻之后,脸有些发烫,一转身钻到了马车里面不打算出来了。
朱允炆在一旁哈哈大笑,这些百姓的号子自己是听过不少的,后世时打地基都需要喊号子,偶尔调侃几句并非是不尊重与调戏,而是缓解下疲惫,这对百姓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夏元吉、杨士奇跟着朱允炆走了过去,打井的百姓见状让出一条道。
“呀,原来是在下井桡(nao),怪不得要喊号子。”
杨士奇笑着说。
朱允炆看向杨士奇,问出了一个让人以为是白痴的问题:“井桡是什么?”
众人看着朱允炆一脸发懵,感情这位是个傻少爷,连这都不知道?
朱允炆很郁闷,自己是真不知道,小时候虽然挑过井里的水,但那都是砖石结构的,没见用木头的,再后来打井都用机器,一根根长条管子往下钻,也没开这么大一洞,哪里见过什么井桡。
老丈见识多,知道何不食肉糜的道理,虽然有些鄙视朱允炆这种小白,还是主动指着坑里的六边形木架说:“这就是井桡,还是六密的,用来支撑井壁不塌陷。”
一尺一为一密,六密即六尺六。
“呵呵,大家莫要笑话,我被家里管得严,轻易不出门,这第一次见开井,可需要帮忙,我也想试试。”
朱允炆很大气地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