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译制一部电影,不但需要配音演员的参与,还得有专业的译制导演来把控这个过程。比起配音这个词,译制工作理解为“用本国语言再表演一遍”更为合适。
魔都电影译制厂的配音人员非常认真,他们对原影片的每一句英文台词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打磨,力争做到每句话都对的上口型。同时,他们还得考虑如何用米国人的腔调来表演翻译打磨后的台词。
这对林轩来说,也是一个新的体验。适应了几天后,他很快就上手了。作为原影片的演员,他还给译制工作组提了不少有建设性的的意见。在魔都待了了一个多月后,两部电影的译制工作终于完成了。
《小鬼当家》译制版是1993年5月1日在华国内地上映的。下映时,收获了1300万的票房。这个成绩算是相当不错了,毕竟很多人已经在录像厅看了一遍原影片。
《小鬼当家2:迷失纽约》译制版的上映日期是1993年7月11日,赶在了二十世纪福克斯发行原影片的录像带前。很多华国群众早就对这部电影翘首以盼了,一时间,原本上座率低迷的电影院,竟出现了人山人海的状况。
由于另一部重磅电影《霸王别姬》在魔都上映后不到两周就因为某些原因被撤下,整个1993年的暑期,《小鬼当家2:迷失纽约》译制版基本实现了霸屏。相比前者,后者也更适合家长带孩子去看。
最终的结果是,三个多月的上映期过后,《小鬼当家2:迷失纽约》译制版拿到了3200万票房。按照4块钱一张电影票价计算,观影人次差不多有800万。
这个成绩,在1993年的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可以排到第二位,仅次于在九月恢复上映的《霸王别姬》。后者断断续续上映了接近半年的时间,斩获了4800万票房。
1993年,内地的票房统计还是一笔烂账。林轩拿到的数据,也是华影公司内部推测得出的。这种情况要等到1994年第一部海外分账片《亡命天涯》上映后,才有所好转。不过,也仅仅是“有所好转”而已。
内地的票房再高,林轩也分不到一毛钱。不过,两部电影相继上映后,华国民众对他的喜爱程度更高了。毕竟,又萌又聪明的“林·麦卡利斯特”谁人不爱呢。没错,两部电影的在译制版中,“李·麦卡利斯特”变成了“林·麦卡利斯特”。这是译制导演的主意,反正二者发音差不多,光看演员的口型是根本分辨不出来的。
1993年7月23日,又一部林轩主演的电影在米国上映了。这部英文名为《thunderboy:lin》(雷电之子:林)的影片,开画影院只有413家,上映地区也只有加州、伊利诺伊州、纽约州等地。影片首周的票房是525万米元,其12712米元的单影院收入让二十世纪福克斯决定扩大放映规模。
随着林轩赴米参与到电影的宣传活动中,《雷电之子:林》的票房连续两周实现了逆跌。不过,这毕竟是一部来自华国的儿童电影,下映时,总票房“仅有”3324万米元。
这个票房成绩对二十世纪福克斯来说,简直是喜出望外。毕竟,他们只花了150万米元,就买下了这部影片的全球版权(华国内地除外)。然而,仅仅从米国和枫叶国,他们就获得了超过1600万米元的分账票房,投资回报比高达1:5(宣发上也差不多花了150万米元)。
没错,《雷电之子:林》就是林轩的电影处女作《霹雳贝贝》!第一次看到这个充满了超级英雄大片味道的名字时,林轩差点笑岔气。他演的明明是华国小男孩贝贝,怎么到米国就成大锤托尔了?
《雷电之子:林》的预告片剪的也很有意思。二十世纪福克斯把电影里贝贝发电教训抢座青年、使交通灯常绿、让失明老人恢复视力的镜头和外星人两次出现的画面剪到了一起,最后打上了“thisjuly,seehowleemcallistermeetsanalienonthegreatwall”这行字。(这个七月,见证李·麦卡利斯特在长城上与外星人相遇)
可见,预告骗这一套,米国佬早在九十年代初,就玩的很熟练了。你看,李·麦卡利斯特、长城、外星人,三个关键词,哪个不是具有一等一的吸引力?
林轩不知道,那些期待去影院看一部华国版本《e.t.外星人》的米国观众们,出影院时会不会骂娘。毕竟,严格意义上说,《霹雳贝贝》只能算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家庭伦理片。
出乎他的意料,《霹雳贝贝》上映后,米国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