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
“呼,终于赶到应天了。”
“我等从苏州而来,哪怕星夜兼程,亦是差点错过啊。”
“天下闻名的徐老,欲与一秀才生辨法,此等精妙绝伦的理学辨法,我等读书人自然渴求一听。”
几个读书人凑在一桌,并且伴随着来的客人越来越多,那读书人的桌子上,快坐满读书人了。
“你们也是来观看徐老辨法的?”
“是啊,诸位兄台,我等从浙江赶来,亦对徐老倾慕不已。”
读书人是惺惺相惜的,立刻凑在一起去了。
“此次辨法,我等专心听取徐老的理学奥义,若能学得一二分,便已足够应付科举了。”
“理学奥义,哪是那么容易学的,不过那名为朱辰的秀才,能亲自得到徐老指点,却也是一番大机遇啊。”
“至于他所谓的心学,怕是编出来的吧?”
他们纷纷点头认同。
但之前那几个浙江而来的读书人,却是摇了摇头。
“并非是编出来的,我们浙江那边,已经有心学在传扬了。”
“我还听过呢,讲的是心既理,知行合一。”
众读书人顿时面面相觑。
“唉,小道学说罢了,哪里比得过程朱理学呢。”
“朱熹是天下圣人,他的学说,岂能被新人斗败。”
“凡人,不可逆圣啊。”
这些学生们,在谈论起朱熹圣人后,顿时肃然起敬,仿佛敬若天人。
“再过几日,就是秦淮河之约开始的日子了,我们快进城吧。”
“兄台说得极是。”
“走。”
从他们的谈话中,便可以看出,大明王朝已经深受理学之毒了。
他们对朱熹圣人的敬畏,已经敬若天神,但凡有新的学说出现,他们都无法接受。
这,正是理学之弊端啊!
国人们过于固步自封,沉迷于之前的学说,而不愿意进步,这个大明朝又怎能强大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待大明朝走到中期后,就已经逐渐衰败了,党争更是成了亡国之患。
……
应天府的客栈,最近几日可算是爆满了。
客栈内,几乎都是进京的学子们,为了听徐老辨法而来的。
他们,想从辨法中,学得一二分本事。
有对朱辰不满的,自然就有对朱辰感恩戴德的。
而那些客栈老板发了财,自然就念着朱辰的好,纷纷表示等秦淮河之约那天,要去为朱辰鼓掌助威。
客栈住满后,到最后,晚来的学子们只能住在天桥下了。
但这也改变不了他们心向徐老的求学之心!
这个时代,学子是上进的,他们渴求知识,渴求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而也就在同一时间。
应天府内,又迎来了山东一位世家大儒。
这位世家大儒,出现在了翰林院门外。
下马车后,这位大儒走到翰林院门前,抬头看了一眼,将身体躬到了最低。
“山东郭庆,前来拜会徐老,请与徐老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