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1章
力挽狂澜。
这种情况,竟然可以力挽狂澜。
晋王都要疯了,豁然站起来:“刘侍郎,请继续说下去!”
......
整个晋州,都要疯了。
谁能想到。
本来晋王打算为难,羞辱刘铮的宴席,最后变成了学术交流大会。
人们越听越惊,越听越入迷。
最后,晋王从他主人位上,跑了下来,就坐在刘铮身边。
晋王是一个好藩王。
他对领地的发展,还是很上心了。
刘铮自然也不会吝啬,第一天到晋州,就搞了一场学术演讲。
直到半夜。
晋王一看这情况,嘱咐众人早点回去休息。
第二日。
继续。
只是这一次,就不是在宴会大厅了,而是来到了王府外的一个操练场上。让刘铮哭笑不得的是,当他来到此处的时候,这个操练场,已经是人山人海,一个个穿着锦衣的官员,富商们,都带着家里的管家或者书童。
刘铮一讲。
他们就记。
这一天的内容。
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结构》!
其实刘铮也是趁着这次,向朝廷传达一个信息。
其一,是对辽东经济特区的规划信心。
其二,是龙炎目前,或者说即将面临的问题。
其三,是整个世界,即将产生的变化和格局,以及对龙炎产生的影响,和龙炎应当如何调控,才能真的赶得上那些西方国家。
至于人们懂不懂。
他便不知道了。
但他还是相信龙炎人的智慧。因为就目前晋州的情况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滋生了。只要龙炎不再经历大清国那样倒退的朝代,随着工业革命到来,资本主义发展,是迟早的事情。
而纵观前世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分工,最终导致了产业不同国家的集聚,从而产生了我们通常意义上宏观经济结构问题。但对结构的关注,并未因结构问题的出现而兴起。
早期的经济理论很少注意到结构问题。在亚当·斯密时代,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是产业发展的主流理念,像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相继迭起的远洋航行,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发展煤、羊毛织品,都与当地的地理资源分不开。加之,当时资本主义市场正在形成中,生产表现为一种无限扩张的趋势,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赚钱,结构当然也不会受到关注。与这种形势相适应,新技术备受瞩目,发明家成为社会"贵族",是生产的决定力量。谁拥有了新技术,并在生产中广泛推广,谁就拥有了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话语权。工业革命后,德国在欧洲的崛起,电气革命后,美国的后来居上,无不都是技术精神的反映。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改变了人们对结构的漠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阶段,工业经济主要依靠泰勒的管理理念与生产的流水线技术推动,由此决定,生产向最大的可能性边界一步步靠近。当时即使是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在全球也总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面改变了。最早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感觉自己的市场逐渐被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吞噬,尔后,那些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也感觉市场正在缩小。
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发现了这样一条事实:即有些工业品好卖赚钱,而另一些工业品不好卖并且不赚钱。这就是结构问题。倭国是最先认识到结构问题的国家,虽然在产业结构是战后倭国经济振兴的原因还是结果上说法不一,但优良经济结构无疑是倭国前进的主要因素。
当倭国与美国、欧洲形成世界经济战略大三角时,国家对结构的关注事实上超过了对技术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