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79章 “新兵”秦霄


当然不是完全效仿明朝的锦衣卫,仅仅只是取它的名字。



至于组建起来之后如何运转,还是得看能找到什么样的人才来负责这方面的“业务”。



锦衣卫,以及对外的情报打探方面的事情暂且不提。



对于商鞅所说的另外两件事,秦霄也必须要承认,都是非常重要的。



秦霄和西门清澜的私交勉强也算得上“不错”。



领地目前和煤山的关系,如果按照游戏里的划分,大概处于“友善”和“结盟”之间。



在战时更偏向于后者,而在和平时期,则偏向前者。



煤山城背靠嘉行山,有大量矿产资源,虽然城池的规模不大,但却很是富庶。



说白了,就是“矿老板”,突出一个“有钱”。



和他们保持紧密关系,开放通商,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能够给领地带来大量的利益。



除此之外,位于嘉行山的那座煤矿,也是需要投入力量去开发的。



相关的计划早已经做好。



商鞅计划在嘉行山脚下,距离煤山城大约数十公里的地方,建造一座能容纳二十万人生活的“聚集地”。



当然,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先建立一个据点,然后逐步扩张。



事实上,初步的据点已经建造完成了,先期的五千“移民”和两万余名矿工,已经迁移了过去。



如今,商鞅打算做的,就是兴造一条连接这座“矿镇”的驰道,缩短两地的距离。



根据送到秦霄手头的方案,这条驰道的规格不是很高,并非是石板路,而是用夯土修筑,主要的成本在人力方面。



从秦都到矿镇,算上一些需要绕路的地方,大约有两百公里出头。



一条能供四辆马车并排行走的驰道,少说也要花费三四十万两银子。



这还只是夯土路。



如果换成石板路,费用要贵上十倍不止。



三四十万两银子,倒不是什么太大的开支。



以领地目前的财政储备,轻易便能够负担得起。



主要是人力调动方面,需求量比较大,计划要征调十几万壮丁劳力,多段同时开工,预计一个月左右修建完毕。



征调十几万劳力,花费一个多月修建一条路,值不值?



当然是值得的。



因此,秦霄在批复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犹豫。



甚至于,秦霄还想要更加大胆一些。



“你说……”犹豫了一下,秦霄还是开口道:“如果修筑连接各处城镇的驰道,我们现在负担得起吗?”



顿了顿,秦霄又强调道:“当然,仅限于秦都,以及26座城镇之间。”



秦都下属的各处村庄、镇子可不少。



如果全部连通,那需要的人力物力,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甚至光是给这些劳力发薪酬,都有可能让领地出现财政危机。



但,如果只连接“重要城镇”,也就是拥有城主雕像的26做城镇,那负担就要小得多了。



以这些城镇为中心,也能覆盖绝大多数的小镇、村落。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领地内各地之间的距离,就会被明显缩短。



当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缩短,而是两地之间来往的速度更快了。



秦朝之所以能够开辟郡县制,达到政令统一,也正是因为秦始皇不计成本地在全国修筑驰道、驿站。



如果没有这样的交通条件,想要做到大统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地方出现叛乱,都要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后才知道,等到大军开拨过去,又是几年过去,这谁受得了?



而有了驰道网络,那又不一样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7/9)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