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次屠戮,高洋的残暴已经到了一定境界。原本身体不错的高洋,多年来旦旦伐性、朝朝酗酒,以这种摧残自己的方式,就是施瓦辛格也熬不住,腐化的生活大大缩短了高洋的生命。自大杀魏朝皇族以来,高洋身体越发沉重,病入膏肓,在病床上无法起身,连饭都咽不下去了,只能喝几碗酒度日。高洋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召皇后李氏和常山王高演入见,准备托付后事。
高洋很清楚太子高殷软弱,根本无法驾驭自两个叔叔高演和高湛,他也知道将来夺位的必是他的亲弟弟,临死前拉着弟弟高演的手说:“你想篡位就篡吧,但希望你别杀了他。”
高演吓得“惊谢而出”——但这不耽误他既篡位又杀人。
后事嘱托完毕之后不久,高洋去世,终年三十一岁。这一年,是公元559年。
高洋在日,是北齐的鼎盛时期,蒸蒸日上,这里面有高洋的功劳;高洋死后,北齐迅速下滑,一日千里,这里面也有高洋的功劳。只是他已经远去,不再留恋任何尘世间的凡事,尽管他生前的担心完全变成现实:懦弱的儿子高殷被弟弟高演杀害,他从不敢侮辱的皇后李氏被高湛侮辱,而另一个儿子高绍德,也是被高湛所杀。
北齐建立没几年,却已经乱了套了。
北齐文宣帝高洋去世,太子高殷即位,是为北齐废帝,时年十六岁——南北朝的废帝实在是太多了,从这个职称就可看出,高殷虽然出自皇家,等着他的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生。
高殷称帝,任常山王高演为太傅,长广王高湛为司徒,这两位亲王,都是自己的叔叔。
上一章里,已经就两位皇叔的英雄事迹做过简介:
高演就是在残暴的高洋活着时不畏暴,敢于向皇帝进谏,并在高洋临终时受命顾问的重臣——暴君已经预感到这位亲弟弟不会只安于作个亲王,但还是把所有身后大事交给他,包括儿子的性命。
高湛,就是那个在高洋囚禁两个弟弟高浚与高涣时,有意激怒高洋,怂恿他杀死两人的高参。
高殷虽然年轻,但很聪明,很明事理,汉族文化的熏陶使他的视角和视野天然地在其父高洋之上。他知道在高洋的残暴统治下北齐没有亡之忧,是因为有杨愔为首的宰相们管理有方,“主昏于上,政清于下”。因此,高殷借鉴此经验,重用这些老同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是管理中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我不懂,但我用懂的人,比我懂效果更好。
高殷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却没有好的结果。那是因为自己太年轻,没有什么人看好他,同时也是因为敌人太强大、太狡猾、太残忍。
在高殷之前,他的好宰相杨愔先被人做掉了。做掉杨愔的人,是皇帝的两个顾命叔叔,高演和高湛。
高演和高湛想做掉杨愔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杨愔想限制他俩的特权。
杨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绝对是一个十分亮丽的风景线,尽管他也被高洋侮辱,也被高洋时不时胖揍一顿,也在高洋蹲在马桶上大便的时候在旁边候着递卫生纸,但他是自尊的,也是自信的,有我杨愔在,大齐就完不了。
高洋与杨愔的关系,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亮丽风景线,尽管高洋也愚弄他,也侮辱他,也打骂他,但杀人如麻的高洋,从来没有真正对杨愔动杀机,因为他知道,杨愔一完,自己的大齐也就跟着完了。
但高演、高湛不是高洋,他们没有高洋的雄才大略,却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高洋的残忍和变态。
“他们可以一瞬间把他的头砍下,而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许长不出一个来。”
这句话是拉格朗日对拉瓦锡冤死在法国大革命中的评价,也可以用在杨愔的身上。
杨愔死后,高演的屠刀已经准备架在小皇帝高殷的脖子上了。
高洋活着的时候,高演曾经不畏强不断进谏;高洋临死,也对高演寄以愿望。但不知什么原因,使得高演最终还是决定向自己的亲侄子下手。
这其中,太皇太后昭氏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相对高洋来说,娄氏更喜欢高演。以高洋的丑陋和即位前的沉默寡言,我们可以判断出在他的孩童时代,是不怎么招母亲待见的,这种不待见在高洋死后,又遗传到了高殷身上——她更希望自己喜欢的儿子高演能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