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崛起
然而,就是这样一样英勇的烈士,死后却得不到朝廷的追封,原因很简单,这是一场败仗。
难道只有成功才算是英雄,失败就不是英雄了吗?杨素想不明白,自己的父亲与敌人奋战到了最后一刻,换来的却是国家如此的报答。
愤愤不平的杨素便上表申诉,请求朝廷给予追封。宇文邕看到杨素的上表,却对此嗤之以鼻,置之不理,一个败军之将,不惩罚你就算不错的了,居然还讨要追封。
杨素并不灰心,他誓死也要给父亲正名,为父亲争得应有的荣誉,他不想让自己的父亲含冤而死,就此白白牺牲。杨素接二连三地上表申诉,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父亲奔走呼号,这立刻引起了宇文邕的震怒。愤怒的宇文邕,当即表示要处死杨素。
在这生死关头,杨素大声呼号:“侍奉一个昏庸的天子,死就死了吧。”说完便仰天长笑。
这一幕瞬间让宇文邕震惊,并不是因为杨素骂自己是昏君,而是宇文邕被杨素这孤注一掷的勇气威慑到了,在杨素的身上,宇文邕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似乎看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为坚守信念而执着到底的人。宇文邕当即释放了杨素,并从此对杨素刮目相看,同时,也对壮烈牺牲的杨敷予以追封。
宇文邕从此对杨素礼遇有加,任命杨素为自己起草诏书,杨素起草文章,每每下笔立就,且文采华丽。宇文邕嘉奖道:“好好努力吧,以后不愁没有富贵的日子。”杨素却回答说:“臣只怕富贵来逼臣,臣却无心谋取富贵。”杨素满满的自信,让宇文邕更加欣赏和赞叹。
也就是575年,宇文邕下诏伐齐的这一时刻,杨素感念于父亲当年的英勇不屈,为了继承父辈的荣光,杨素毅然决然地向周武帝宇文邕主动请缨。
起草诏书,舞文弄墨,玩弄笔杆子,这并非杨素真正的人生理想,真正的人生应该是像父亲一样,上阵杀敌,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这才是真正人生夙愿。
世界上的机遇很多,就看你懂不懂得把握,而杨素无疑就是一个懂得把握机遇的人。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为他赢取到了第一次领兵出征的机遇。
最终,在北齐五万兵力的团团包围和猛烈进攻下,杨敷终于扛不住了。在一片战鼓和冲杀声中,杨敷带领着士兵浴血奋战到了最后一刻,两千人无一人投降,直到全部殉难。
这里似乎有点小问题,杨敷并不是在守城时殉难的,而是突围时被俘的,后来在北齐国都邺城忧惧而死的。
伐齐失利
公元575年农历七月三十,以宇文邕为首的六路大军,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了。
而当北周的军队进入北齐境内之时,宇文邕发布了一条耐人寻味的诏令,“禁伐树践稼,犯者皆斩”。意思就是,我们要讲文明、树新风,不践踏路边花花草草,要爱护一草一木,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不要践踏庄稼。
还没打败北齐,就已经把北齐的国土当做自己的国土,把北齐的一草一木当做自己家的一草一木,可见,宇文邕是充满自信,志在必得的。这也正好映衬了宇文邕给自己所标榜的正义之师,我们是以有道伐无道,我们是来解救贫苦大众的。
宇文邕的自信是有道理的,就在两军交战的开始阶段,北周军队就占据了上风。宇文邕的六万主力,进入河南战场之后,一鼓作气,就把第一个目标河阴城,轻易拿下。
齐王宇文宪所率的两万兵力,也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曾经发誓要用实际行动报效宇文邕的宇文宪,挥兵黎阳,又占领孟津,和洛口。黄河南岸一线,几乎被宇文宪扫荡了一个遍,同时又把黄河上的浮桥,一把火彻底烧毁。
宇文宪没有辜负宇文邕当年的知遇之恩,事实也证明,宇文邕不杀宇文宪,是何等的明智之举。
在宇文宪的模范带头作用之下,于翼、李穆、杨坚等多支军队,连连捷,势如破竹,一下子就攻克了北齐三十多座城池。
越战越勇的宇文邕把下一个目标定在了中潬(tan)城。
中潬城,其实并不大,它只是河阳三城之一,是河阳城的城中之城,三城中的另外两座也早已被宇文宪所攻下。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中潬城,成为了整场战役的转折点。
在一片沦陷的城池中,中潬城就如同一座孤岛,随时都有被洪流淹没的可能。而中潬城的守将,叫做傅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