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便是荆山璞玉,即和氏璧,不仅其本身价值非凡,从它出世的第一刻起,就透着传奇的味道。
楚君蚡冒(春秋初年)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之上发现了一块美玉,便将它献给楚君,然而楚君找人鉴定,却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楚君将卞和砍去左足。等到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再次献玉,武王还是不信,卞和又被砍去右足。
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玉在荆山上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渗出血。文王派人询问,这才叫人剖开石头,果得美玉。楚王将之打磨成璧,后世便将之命名为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期,此玉辗转到了赵惠文王的手中,演绎出了「完璧归赵」的精彩故事,随着赵国灭亡,此玉最终落入了秦王政的手里。
而正是嬴政赋予了这块玉神奇的魔力,他做什么了呢?
实际上他也不过是命李斯刻下了八个小篆而已,只不过这八个字十分不寻常,便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到了秦末时,秦王子婴素衣、献玉玺于刘邦,此后玉玺便成为汉朝皇帝的专用印章,世代传递,从此成为天朝历代王朝的正统象征之一,不可或缺,后来东晋和唐朝初年,因为没有这块玉,甚至被讥为「白板天子」。
那么这块玉玺此时在哪里呢?
还的确是在王政的手里。
当年汉少帝时,宫中大乱,少帝和刘协慌急出逃,竟一时弄丢了传国玉玺,其后数年不知所踪,直到孙坚率军入洛阳,听士卒说起宫内某处枯井中竟然冒着幽光宝气,直欲冲霄,于是前去打捞,方才让传国玉玺重见天日,孙坚更是欣喜若狂,自认为天命所归。
然而玉玺不仅没有给孙坚带来天命,反而带来了杀身之祸,不久之后孙坚死于黄祖之手,后来孙策欲前往吴郡迎回家人,便以玉玺换得袁术放行,更借得两千兵马,从此龙入大海,随后成得其后更悍然作乱,方才逼得袁术求援王政,引狼入室,最后导致江东彻底易主。
当王政以胜利者的姿态再次进入寿春后,当晚便入主楚宫,连袁术的遗孀冯夫人都被占为己有,传国玉玺自然也同样落入了他的手里。
当然,作为一个后世人,王政倒没有和孙坚,袁术一样,将传国玉玺视为「代表天命」的重要存在,这物件稀罕归稀罕,若是放在后世恐怕更能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但在此时,在王政的眼里,也不过是个有些价值和历史的玩物罢了,倒没有过于重视。
但不重视是一回事,愿不愿意送给袁绍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开玩笑,一个私生子张张嘴,老子就要把这等「宝物」双手奉上?
所以王政只是微微一笑,「袁公子何出此言?传国玉玺并不在本将的手里。」
「不在州牧手里?」袁方闻言一怔,旋即哑然失笑,「州牧若是不愿,直说便是,何必糊弄在下?」
「当初孙策奉上玉玺以向袁术换得兵马,此事天下皆知,如今袁术已败,这玉玺不在州牧手里,又在谁人手中?」
「那是假的。」
王政脸眼珠一转,脸不红心不跳的张嘴便来,「本将当初占得寿春,的确从宫中找出一枚玉玺,彼时亦是十分开心,还曾大摆宴席,与群臣共同赏玩,结果麾下有一能人便发现了此点。」
「哦?」袁方疑道:「如何发现的?」
王政淡淡地道,「袁公子当知传国玉玺如今乃是金镶玉吧?」
袁方点了点头,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想要得到这块传国玉玺,当时的太皇太后不愿意给,王莽强要,最后太后愤怒之下将之猛掷于地,传国玉玺从此折了一角,后面王莽请了工匠将缺的一角用金子补上,传国
玉玺从此便成了不完美的金镶玉。
「我那位臣子之前曾是工匠,眼力十分过人。」王政道:「他当时便发现金镶玉的部位乃是新痕,而非旧印,故此推断出玉玺并非真品。」
「那这块假的玉玺如今何在?」袁方犹不死心,「可否让在下一睹以辨真伪?」
「袁公子来晚了。」
王政心想老子就猜到你要这么说,哪里会给其这个机会,直接便堵死了缝隙,「既是假货,本将等于也受了孙策的蒙骗,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