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41、草芥之性
,和于禁一样的草芥出身,不,若论出身之卑微,可能还甚于他二人!



所以从对方攻克临淄开始,昌豨就一直在暗中留心,关注对方。



若说克临淄这汉之五都,只是让他对这少年人高看一眼的话,那对方打下彭城,就着实不得不让昌豨刮目相看了。



昌豨亦曾多次侵饶过彭城,可谓十分清楚此雄关的坚固,难啃程度。



而其后王政主动出兵北上,不过月旬便攻破郡治奉高,更迅速占领泰山郡全境的时候,作为泰山人的昌豨不仅没有生出敌视之心,反而彻底被其折服了。



正因为他是本地人,才更清楚这件事情的难度之大,以及王政不但占了泰山,其过程还似乎很是轻松顺利的背后,所代表的能耐!



那是这个少年雄主的英武,更是其麾下将士的能战!



正是因为王政之前种种事迹带来的印象分本就极高,所以当昌豨看到于禁这个故旧好友亲自来说降时,大惊之下,亦是迅速便有了决断。



他极为了解于禁其人心性能力的!



王政若不是明主,于禁怎会诚信投靠?甚至要为其说降自家?



尤其是于禁另投王政,可还是冒着家小株连的风险,背叛曹操的啊!



这番感慨,惊诧,乃至于难以置信,成了压倒昌豨所有犹豫、徘徊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这一次,王政这位名义上又特地不辞辛劳,从彭城主动来见他这位降将,这般折节下士,再次让心高气傲的昌豨,好感度直接拉满了。



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自吕布败亡后,昌豨与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一起归降曹操。然而,与其它四人或是全心效忠,或是阳奉阴违曹操不同,昌豨却始终反复无常,创造了四降三叛的骄人成绩,这等不安分以及不走寻常路,直到最后一次,碰见老熟人于禁后,终于彻底安静下来了。



关键是曹操听闻后的态度很是有趣。



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



首先从后面的“益重禁”来看,说明曹操不仅是认可于禁的做法的,甚至是颇为赞赏,提倡的。



但是从曹操的这段话而言,对于昌豨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贼寇之死,曹操也是真的感到遗憾乃至惋惜的。



这说明昌豨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因为按历史来看,面对非“士”的黔首时,只有对方体现了价值,展示了才能,魏武帝才会展露难得的宽宏。



当然,另一方面来说,曹操对昌豨都这般宽宏了,为什么他却依旧以怨报德,总是找个机会就要背刺?



后人分析,有两个可能性。



一,便是出身。



草芥出身之人,若是成就功业之后,反而会以自己的卑微起点得意洋洋,更因此对那种承袭前辈余荫的官二代,富二代不太瞧得上眼。



典型代表便是朱元璋。



洪武帝登顶至尊之后,臣子想要美饰其祖先出身,给他找了个名人朱熹做祖宗,朱元璋直接翻了个白眼。



俺这等出身能得天下,恰恰是最有利的证明,我朱重八就是“天命所归”!



都牛笔炸了,还需要粉饰什么?



甚至张嘴闭嘴“予本淮右布衣”,深怕人不知道他曾经是个农民一样。



而且同样是吴王,同样在南方起家,朱元璋对孙权这位前辈的评价就委实不太给面子了。



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



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在明孝陵开工前发现孙权帝陵,请曰:门左有孙权墓,请徙。



孙权,孙武的第22代孙,这出身可以吧?



建安五年从亡兄孙策手中接过江东基业,成为东吴政权的开国君主,这成就也不差吧?



结果洪武知道后挥了衣袖,先夸了半句:孙权是条好汉子。



然后重重补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