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十六章 想一块滚石(2)
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广泛爆发的青年‘行动主义’运动。”



办公室里细声的议论不见了,此时只剩下电风扇旋转的“呼呼”声,书页“哗哗”翻动的声响,以及程晓羽不疾不徐的叙述。



一个少年站在办公室里对一群老师侃侃而谈,像是老教授一样的对一群老师讲课,这种场面不说绝无仅有,也是非常罕见。



虽说程晓羽说的不是什么艰深的道理,可这种深入浅出,更彰显了他理论基础的扎实,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理解。



即便是老师们也不见得能脱口而出,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信口拈来,让老师们不得不有点惊讶,注视着他有点忘记了说话。



当程晓羽提及“行动主义”运动时,就连苏虞兮也看了他一眼。



程晓羽并没有注意到苏虞兮的视线,只是继续严肃的说道:“说到‘行动主义运动’就必须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晚期所造成的‘婴儿潮’,人口、教育的快速发展给这之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们带来了巨大、空虚、饥渴的新文化诉求,那个时代各种各样的新事物蓬勃发展,不只是音乐,包括电影、文学、时尚、广告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领域都在突破,并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摇滚乐就是诞生于这一时代,而它诞生时的背景,是西方社会对岳澜战争的反思,对镁苏冷战核阴影下的恐惧。”他停顿了一下,“我觉得如果说摇滚乐一定要有什么精神内核,那它绝不是自由主义的叛逆精神,而是无产阶级青年对所有不美好时代的反抗!是对乌托邦的向往和对时代的批判.....”



后面这段话实在是高屋建瓴,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历史知识根本无法理解,更不要说出来了。



在座的老师有点懵,他们也不清楚“行动主义运动”究竟是什么运动,先是面面相觑,随后看向了崔媛媛,看她怎么回应。站在老师的立场,要是一个老师连学生都说不过,也有点丢脸。



崔媛媛也很意外,她虽然读大学的时候隐约有听到过“行动主义运动”这个词汇,可《西方近代音乐史》这门课主要介绍的还是古典音乐,很少提及流行音乐,这让她想要反驳程晓羽都无从反驳起。



整个办公室一时之间鸦雀无声,就连崔媛媛也给僵住了。



气氛有些微妙的尴尬。



就在程晓羽都觉得自己是不是认真的有些过头的时候,坐在苏虞兮身边的高二(1)班班主任刘英开口了,她问道:“苏虞兮,你怎么看?”



苏虞兮淡淡的说道:“先下结论,崔老师的说法不算谬误。说‘摇滚乐’,却只提‘婴儿潮’和‘行动主义’,不提‘嬉皮士’就是一种以偏概全。人们对摇滚和长发有必然的联想,就是因为五十年代寸头是军人的标配,抵制参军的嬉皮士就以长发来作为外在形象。嬉皮士们为了进一步的宣扬自我,从爵士乐中发展出了摇滚乐。不管是六七十年代的摇滚乐队,还是后来名噪一时的摇滚乐队,都是嬉皮士风格定义的。明确的说嬉皮士就是反对并且拒绝社会传统的标准与习俗的人,特指提倡极端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态度和生活方式。所以一提到摇滚乐,就会提到自由与叛逆,因为摇滚乐就是这两种精神催生出的艺术产物,想把摇滚作为音乐形式和叛逆或者自由这种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切割开来,是不可能的。”她扭头看向了程晓羽,“你不提另外受波西米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毒品影响的嬉皮士,是对摇滚乐起源的刻意曲解。”



程晓羽没有想到苏虞兮对音乐和历史这么懂,这让他的心理有某种情绪一闪而逝,类似那种喜欢的女神和他爱好一致的内心悸动,程晓羽也说不清楚,也许只是一种孤独者的臆想而已。



他凝望着苏虞兮漩涡似的眼眸,迟疑了一下说道:“我有强调.....我所说的只是我个人的理解,音乐是一种很私人东西,对于精神内涵的定义无关于起源。当然,我只是说出我的理解,你们想要怎么理解,是你们的自由和权力,就现在的摇滚乐发展来看,它的确有反传统反权威的意涵,可我还是那句话。我不赞同要给摇滚乐或者任何其他音乐形式贴上标签,就像给古典音乐贴上‘上流社会’、‘阳春白雪’之类的标签,在我看来不管是哪种音乐形式,它都只是一种载体,它自身是不会特定的服务于某种精神,只是从业者或者爱好者强行赋予了它们某种内涵。回归本质,它的定义应该只是因为编曲上的特点......”



苏虞兮微微颔首表示赞同,随后她回头表情漠然的对崔老师说道:“崔老师,我答应参与文艺汇演了......”在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