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更不好打。
东郡境内有两条超级大河以及一条大型河流,两条超级大河是黄河与济水,一条大型河流是漯水。
三条河流齐头并进,一同流入平原国,然后在平原境内分道扬镳,黄河扭头向北,分割了整个平原国,没有进入济南国,而是从平原进入乐安,最后在利津流入渤海。
漯水和济水则是分别从平原中南部以及平原南部流入济南国,最后在乐安国的千乘县与乐安县各自也流入渤海。
汉末时期的黄河位置跟两千年后不同,上游地区没什么区别,但到了郑州就开始变道,汉末的黄河是从郑州北面进入新乡,然后途径濮阳,进入山东聊城境内。
而两千年后则是变成南下经过河南开封,然后是菏泽,等到再进入聊城的时候,逐步靠近原来河道。
但不同于后世,此地的黄河并非处于平阴县与东阿县二县之间,而是处于聊城市与东阿县之间,算起来的话,汉末的黄河与现代的黄河,差不多是往南平移了那么二三十公里的样子。
之所以要花那么多时间来说明黄河道路的问题,是因为济水。
济水在后世已经不存在了,但它在汉代属于五岳四渎之一,与黄河、长江、淮水并列!
当时济水的地位非常高,高到什么地步?
新皇登基的时候,需要开设祭坛,祭祀天地,五岳,四渎。
也就是说,就连汉代皇帝都要祭祀济水。
这不仅是因为济水养育一方儿女,同时也是因为它的水流量与河道宽度都是当时首屈一指,仅次于黄河长江淮水三条河流,可以说在江河湖泊当中名列天下第四!
包括后世黄河的平阴县境内到济阳县这一段水道,就是用的古代济水的故道。
这意味着汉代的济水,就处于后世的东阿县与平阴县之间。与当时的黄河相隔不过二三十公里,距离靠得非常接近。
两条超级大河拥挤在一起,再加上另外一条大型河流漯水,构建了这片区域极为复杂的水域系统。
而且后世平阴人和济南人应该都知道,从平阴到济南这一段黄河南岸附近,就已经是泰山山脉的地区。这里地形复杂,山区此起彼伏,还有大量的关隘。
在东汉这片区域地形就更加纷乱,道路崎岖难走,险要之地非常多。战国时期,齐国就在这附近设置了齐长城,两千年后,都还有大量的残垣断壁,可见这片区域,属于像虎牢关那样的难关险道。
区别在于,虎牢关的地形是黄河与嵩山之间的狭小关隘。
而平阴这边的地形,则是黄河、济水、洛水以及泰山之间的狭小关隘,在大体结构上,二者非常相似,都属于河与山中间的夹缝。
包括乐毅伐齐的时候,五国联军就是绕开此地,直接从黄河北面渡河杀入高唐。
现在袁绍的进攻路线也是如此,破平原,占据黄河北岸,然后从龙凑渡口过河,进攻如今的高唐县。
倒不是袁绍学乐毅的进攻路线,而是就事论事来说,从北面渡河进攻,远比从黄河中游地段过河,然后再从黄河与泰山之间的狭小通道过去更加安全。
因为三条河流相互纠缠,导致汉朝的时候,此地水域河流繁多,如东平湖、水泊梁山等地区,就离这里不远。
刘备利用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这里布置了重兵,青州水师的大本营就安插在此地。
同时各处水域又置有大量的水寨、坞堡、碉楼、城池、关隘,并且重新修葺四百年前的齐长城,导致此地坚如磐石,易守难攻。
如果没有水师的话,即便是千军万马,也难以逾越过去。
所以袁绍一开始,就否决了从西面进攻青州的想法,而是继续采用乐毅伐齐的路线,从黄河北面进攻。
但许攸忽然旧事重提,把之前已经否决的方案重新提出来,这是什么意思?
不过袁绍也知道许攸不会无的放矢,而是出声说道:“子远,之前我们不是商讨过吗?自茌平渡河,临邑一带皆有青州军重兵把守,此处易守难攻,如虎牢关一般临大河济水泰山,恐怕难以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