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百一十七章 羊会上树吗?
/>
过了几日,曹邦辅召集了徐渭、徐贞明和梅国桢,讨论执行西北大建设之事。



“诸位,西北大建设,我等出京辞陛时,太子殿下一再交代,是大明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重中之重。”



曹邦辅先强调了一句,然后对徐贞明说道:“西北大建设,你是主画师,你给大家说说,大家有了方向方略,心里也有了底。”



“是督宪。”徐贞明先叫小吏把西北舆图挂上,这是众人在西苑学下的习惯。



看图说话。



徐贞明继续说道。



“西北建设,重点事项为兴水利、迁百姓、退耕还牧、植树造林。



兴水利,按照测绘局西北分局这几年四处测绘的结果,我们决定在甘肃浩门水、张掖河、讨来河中上游修筑堤坝,蓄水为塘湖。



这三条河流最显著的特点是春天雪水融化,夏季雨季突来,河水暴涨,一泻千里。到了秋冬,中上游河床枯竭,河水变溪水。



我们在合适的位置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广挖渠沟,春夏水涨时,蓄留住水。等到秋冬缺水时,再缓缓放水,调度水量,四季均衡。



这样就能让中下游农田,产量提高,不必再去开荒新地,以保口粮。



此前西北时常缺水,田地产量低下,百姓为了填饱肚子,只能拼命到处开荒,结果植被皆毁,更加留不住水,产量更加低下。



循环不休,陷入死结。”



徐贞明在西北为幕十来年,脚踏实地做过实事,对这里的情况非常了解,各项实情张口就来。



“甘肃兴修水利后,我们就可在陕北的祖厉河、清水河、洛浦河、环水、洛水、无定河、延水照方抓药。



不过兴修水利,需要大量的水泥。太府寺计划在兰州、凉州、甘州、固原、延安和米脂各新办一家水泥厂,平均每家年产水泥五千吨。”



霍冀、徐渭和梅国桢听到这个数字,不由倒吸一口气凉气。



他们已经逐渐习惯千克、公斤、吨和米等衡量度新制,知道五千吨足足有一千万斤,六万六千石,比一座山还要高。



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远在京城西苑的太子爷,对这个产量不屑一顾。



朱翊钧当资深公务员,出去“化缘”时,随便一家水泥乡镇小企业的产量都是几万吨。十万吨以上只能算小型水泥厂。



“迁百姓就是量土养人。贫瘠苦旱,不宜居住的地方,百姓全部迁走。现在内阁专门设立一个徙民办,由张阁老领事,专司此事。



陕甘的两地布政司先摸查各地不宜居住的地方,把居住的百姓登记成册。现在陕甘的徙民分两支,一支迁新定的辽宁,一支迁湖南。



至于新复的安南等南海地区,酷热闷湿,陕甘的百姓过去,水土不服,很容易生病。那边主要迁移广东、福建和浙东多山少地之民。”



徐渭接言道:“我朝迁移徙民早有先例。洪武三年(1370年)起,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以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征集百姓,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领取凭照川资后,向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迁徙。



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前后迁徙百姓百万有余。官府料理此事,颇有经验。



此前是由富迁瘠,由熟迁荒,百姓多不愿轻离故土。但此次不同,此次迁民是由瘠迁富,由荒迁熟。



东北虽然苦寒,但土地肥沃,雨水充沛,一年一熟,亩产不知胜过西北多少。现在又有水泥砖板房和火炕,大兴煤炭,御寒过冬不是问题。



湖南迁居之地为洞庭湖畔,以及湘、沅、澧、资等水岸畔盆地平地



目前东北、湖广等地接到廷寄,动用营卫军,广募民夫,修路搭桥,建屋筑房,为徙民提供基本的保障



至于退耕还牧,植树造林,与兴水利和徙百姓息息相关”



梅国桢问道:“这一切都需要钱粮,户部支应得过来吗?”



大家都知道大明财税是个什么鬼样,虽然盐政整饬、工商大兴,盐税和工商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