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观众们,真被伤着了,很多人不愿再进电影院了。
过去那些年,电影院里充斥着两种片子。
一种是主旋律样板片。
一种是无病呻吟的文艺片。
观众们想找一部喜闻乐见的电影都不容易。
有人好不容易拍出了那么几部观众们爱看的,结果还被坑惨了。
比如当年的陈小二。
那真是走到哪儿,票房被偷到哪儿。
他亲自盯着都没用。
人家就是在他眼皮子底下偷。
要么是老制片厂,要么是老前辈。
哪个来头都不小。
陈小二哪个都惹不起。
最后,裤衩子都快赔进去的陈小二,彻底想通了。
拍个屁!
不拍了,不玩儿了!
——
不过嘛,这些东西,林一诚自己清楚就好了,不能当着记者的面儿说。
对着话筒,林一诚开口说道。
“我觉得咱们要辩证的来看待这个问题。”
“毕竟咱们的电影商业化才发展了不到十年,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不过我们也该正视到跟其它国家的电影市场的差距。”
“身为电影从业者,我们心里要有紧迫感,要时刻提醒自己,多拍好电影,拍观众爱看的电影。”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大力发展影院的建设,方便更多的观众,让他们不用走太远,就能找到一家电影院。”
“我相信,只要努力,我们的市场一定会发展起来的,未来,我们必然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乃至做到第一也没什么问题。”
“对此,我充满了信心。”
说完后,林一诚又给了那个女记者一个眼神儿。
再次示意她,问题到这里可以结束了。
有句话叫“蹬鼻子上脸”。
这个女记者就是。
或许是看林一诚态度不错,又或许是觉得自己背靠央视……
女记者非但不停。
问的反而更多了,也更过分了。
“您觉得只是这样,观众们就会支持国产电影吗?”
“是这样的,我来到电影节的时候,被这里的气势如虹惊到了。”
“我看到,在展馆附近的街道两旁,挂满了此次参选和参展的电影海报,釜山的市民们纷纷驻足围观。”
“除了很多饭店、酒店、办公楼的门口都挂着电影节的广告标志外,有一次我带着印有电影节标识的记者证跑去离会场很远的地方采访。”
“在小超市里买东西,收银员还会用简单的英文问:你是来采访釜山电影节的?然后,收银员热心的向我介绍了一些关于电影节的情况。”
“由此可见当地民众的参与度有多高,似乎全釜山,都是屏气凝神、齐心协力的想把这个电影节做好。”
“韩国的民众们关心电影、讨论电影、观看电影,在用最朴素却最积极可行的方式来支持电影。”
“遗憾的是,这一点,在国内的任何一场电影节上,我都不曾看到过。”
“我很困惑,为什么国内的电影节做不到釜山这样,为什么国内的电影会让观众觉得除了电影什么都有?”
说到这里,女记者的脸上,已经挂上了央视记者常见的表情。
就是那种“忧国忧民”,恨不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表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