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百六十七章 盛世不白来
这些官吏们的抱怨是怎么回事?”



站在陛下面前的是李义府,上官仪,于志宁三人。



上官仪上前道:“陛下,自从朝中难以征劳役之后,官吏的怨言也就越来越多了。”



于志宁道:“以往官吏可以征劳役,许多事官吏只需要言语几句就可以,现在从县以下的官吏都要亲自走动,难免会如此。”



李承乾将这份有怨言的奏章递给李义府,“将这说这些话语的人的名字抹去,将这些话语贴在长安城的布告上,让坊民们看看。”



“喏。”



上官仪已习惯了,陛下总是这般光明正大地向乡民展现朝中的风貌。



翌日,长安城早早就入冬,人们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结着霜,天边刚有了朝阳,夜天才刚亮堂。



长安城的坊民们就早早打开家门,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当人们看到了张贴的新布告,纷纷驻足。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长安城的坊民们养成了习惯,想要第一时间知晓朝野的风貌。



这已是长安城坊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因当初皇帝将诸多国策贴满了朱雀门。



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开始议论国事。



而朝野似乎也默许了人们的这种行为,这是长安城的一种风气,人们谈起朝中的治理策略,总会有人评价。



这两年以来有些不识字的人,想要知道朝中策略,都开始主动识字了。



而在这份新的布告所写的是在辽东运送粮草时,沿途道州一些县官的抱怨。



这份布告一出,长安城坊民就开始对这些抱怨官吏的口诛笔伐。



如今的这位皇帝在关中与长安有着十分厚重的民心,哪怕是一个盗匪在乡里,都不用官府派人,各县的民壮都会主动去抓人,将人交给官府。



看到有县官对皇帝的政令有所不满,坊民自然是口诛笔伐的,甚至愿意找到说这些抱怨的话语,将其押送到御史台与京兆府。



好在皇帝没有将这些抱怨之人的名字写下来,否则恐怕运河上会多几具正在漂着的尸体。



所以呀,盛世从来不是平白来的,也不是老天随意改变气候就可以将一个朝代送到盛世。



大唐如今强盛吗?



大抵上,与历朝历代相比,大唐的上升空间依旧很富裕。



以运河条件,将洛阳当作核心,借以关中的生产力,如今的大唐以这三个条件进行着贸易活动。



并且运河的运力充裕地当下,天下各地的人们汇聚洛阳与关中,大唐还能再往前走很多步。



这个大唐远远没有到瓶颈,大唐的治世之才也远远不够。



若几百万人口的关中也算是强盛?



李承乾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无地自容的。



杨炯走在长安城中,他早早地来到弘文馆门口。



弘文馆的主事也刚睡醒,见到来人是个小孩道:“来做什么?”“我来读书。”



“名字。”



“我叫杨炯,叔父杨德裔。”



弘文馆主事郝处俊核对了一番后弘文馆的名册之后,道:“自己找个位子,自己找书看。”



杨炯行礼道:“多谢夫子。”



“嗯。”



郝处俊对这个知礼数的孩子还是很满意的。



“夫子。”杨炯又问道:“骆宾王在这里读书吗?”



郝处俊稍一思量,再看了眼名册道:“不在这里读书,在长安城来弘文馆读书的孩子也就这么些,你要找同伴去崇文馆看看,那里的孩子更多。”



“谢夫子。”



杨炯在弘文馆读了半天书,便去了崇文馆寻找骆宾王。



在崇文馆读书的孩子果然更多,他在一群同龄孩子中找到了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