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27章 作坊庄园
br />
就像这庄墙,以他家六郎的说法,往后不止要年年修缮,还要加厚加宽,墙垛上最少设置四处守望台。



要不他咋说照他家六郎的说法,他家三丫整了个胰子作坊,攒的银子都要花在这头了。



别的不说,仅仅照交给周长根的图纸,还是他家六郎说的先整个大概的轮廓,如今已经撒出大把的银子。



可!



要照老儿子拿着书本,讲述的前朝灾年年间地主豪绅被饥民攻破家门,满门灭口的凄惨下场?



还真像三丫说,银子花了还能赚,命了没啥都没了,哪怕为儿孙计,该砸银子还得要砸!



想到这里,顾二柱不由想起回来之前周半夏所言的故事。



唐朝末年岐王梁王互争长短,东院主者预测将有乱事发生,于是每天将豆类粟米磨成粉。



再做成砖块,垒成墙,用黏土抹在墙壁,又增加屋里梁木。



后来果然发生战事,百姓们粮食吃完了,木柴也烧尽了。



这家主者把粟米砖拿出来煮粥,把梁木拆下来做柴烧,才免于饿死冻死。



粟米砖呢。



这个还得等等,和暗处粮仓一样,还要等这边庄墙建好,到时行事谨慎些从外地拉回来混在砖瓦里也不扎眼。



倒是放在明处的粮仓?



看完了此时才到他腰高的庄墙,顾二柱就借着作坊添了不少仆役为由,和周长根提了粮仓也是重中之重。



周长根心知肚明树林子这后面的位置,以及对院墙厚度要求,建的肯定不是顾二柱之前所言的什么慢慢整,整好了往后就是分家老儿子一房入住的宅院。



地方实在太大了。



再说,又不是儿子多的村里头那处宅子住不下来。



就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又孝顺,没有个十年分啥家。



不过,行有行规,听主家的干就行了。



何况这一大片地盘,算起来还是侄女的嫁妆,没必要说破。



论交情,他当年学手艺拜师还是托了四顺子的福,好几年手头紧了,还是四顺子那个抠门精借他银子周转。



三丫回来了,也跟她老子一个样,因他当初借银子给她老子找她两姐妹,有啥好处都没忘了他这个堂叔。



于情于理,不说保密,周长根点头保证一准建的和前面作坊的粮仓一样,回头自己亲自带徒弟动手。



两个人刚没说几句话,周长根就听徒弟喊他,顾不上和顾二柱继续说哪些地方还能省下银子了。



忙的呦。



“行,咱们哥俩晚点再唠。”
(2/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