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百一十章 剑履上殿,质问李隆基
>
大唐经不起那样的折腾。



同时,文武百官也在猜想谁在刺杀李瑄。



能弄到手弩的人,一定不会是普通权贵,听说刺客还无比英勇。



“古人云,执行天道的人,必会有所福报。本王为天下苍生,刺杀我者,逆天而行,怎能成功?诸位好意本王心领,不必为我担心。”



李瑄向李岘和众大臣回道,然后话锋一转:“诸位请随本王到尚书省的议事厅,得听两京状况。”



大臣们见李瑄豁达,便不再纠结刺杀之事。



时已至下午,李瑄与文武百官不商议政策,他只是听李岘等官吏汇报长安要事和地方事宜。



朝廷已可以与天下所有郡县取得联系。



最起码没有明面上反对李瑄的太守、县令。



最多只是阳奉阴违,借助山高皇帝远,搞自己的小圈子。



别说锦衣卫未完成组建,即便完成,也不可能杜绝这样的事情。



历史已经证明,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只有永不间断地改革。



长安有李瑄的禁军把持,在李瑄离开后,没有人敢明面上闹事。



政令能有效施展。



李瑄的基本盘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最为稳定。



天将军的余威在,西域三十六国恪尽职守,听从颜真卿的调令。



长安的丝绸、货物,通过河西走廊源源不断地交易。



当然,积弊的问题也在,全国的常平粮仓,甚至义仓都有告急的现象。



户口雕敝,户部一时间难以统计。且户口等级混乱,有些明明是上上户,却报为下下户,官商勾结,瞒天过海,躲避赋税。



这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税收。



李瑄只是让宰相和大臣们商议具体方案,集思广益。



实际上李瑄已经有变法策略,但他没有声明。



与李岘研究的行省制度和增设为九部要等五年以后。



在这五年时间,他要完成三件事情。



第一,全国的义仓粮食平均下来够人均一石,每郡每县都要有标准,防止自然灾害时,缺乏赈灾粮食。



第二,常平粮仓,可供常平新法,且能完全常平粮价。



一切的策令,都要建立在粮食足够的情况下。



如果可以,五年内李瑄不会发动大战,只防守,或者在东北方向小规模出击。



第三,除贱为良,解放农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只有这三点在进行,颁布的新法才可以有效实施,军制也可以循序渐进地改革。



过多的话,李瑄今日没有透露。



他也能看出来,因为自己被刺杀,文武百官显得心不在焉。



黄昏,李瑄离开太极宫,他先到达平康坊,拜见李适之。



李瑄出征洛阳的时候,陪伴李适之好久,再相见不过几个月时间。



在陇西王府中,李瑄卸甲。



李适之拍了拍李瑄的肩膀,他知道李瑄遭受刺客,但他没有说出口。只是以这种方式表达无恙就好。



黄昏灯烛,李适之脸上皱纹变多,略显苍老。



看着李适之脸上的沧桑,李瑄内心感触良多,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仿佛发生在皱纹的沟壑间。



这更坚定李瑄,让李适之早点当上“太上皇”的想法。



他没有觉得如梦如幻,只是叹时间太短暂。



二十九岁的年纪,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



当年和裴晃、裴胄叔侄一起学游侠一般,时光一去不复返。



李瑄不急着回去,主动要与李适之喝几杯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6)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