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职,平时不与太子接触。
哪怕是太子詹事,都与太子无关,现在太子詹事还是洛阳养老的。
真正与太子有关的是,是一些小官,那些在朝堂没一点影响力。亦或者像历史上李隆基指认李泌为李亨的老师一样。
当时的李泌刚成为翰林待诏,是朝堂上的透明人。
唐初太子还有不少兵马,现在除了数十名侍卫,就剩下家奴了。
李瑄与李适之,和兄长们一起进入家中。
家宴已准备多时。
李瑄已经吃饱了,但再吃点也无所谓。
与李隆基就食的时候,李瑄不会如其他大臣一样,稍微吃点,而是以吃饱为目的。
这也让李隆基觉得李瑄坦诚。
现在兄弟都以李瑄为贵,李瑄对兄嫂敬重,对从子从女关爱,所以家中和睦,其乐融融。
一家人其吃饭后,李玉莹缠李瑄着讲边塞风光,她很想听李瑄口中的波澜壮阔。
李瑄耐心讲了一个时辰,家人都默不作声地在听。
李霅有一子,今年才十二岁,名李鼎。
他非常崇拜李瑄,从几年前就练弓马骑射,扬言以后要跟随李瑄与吐蕃人打仗。
李瑄只是笑笑,勉励他。
深夜的时候,家人都回自己的院落睡觉,奴婢灯烛熄灭,李适之来到李瑄的房中。
“圣人召你回来,应该是为忠嗣之事。那件事很大,太子现在还被禁足,七郎要慎重!”
坐在床榻上,李适之向李瑄说道。
他本来已不过问政事,但父子二人,和之前一样,没什么不能谈的。
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太子李亨随时会被废。
其实在李适之心里,李亨最好被废去太子之位。七郎还年轻,他怕李亨将来继位后,清算七郎。
“王将军在东宫与太子一起长大,世人皆认为他是太子党,会在关键时刻拥立太子。他被算计是必然的。孩儿相信王将军没有不臣之心,但没有用,得圣人相信才行。而圣人的脾气父亲应该清楚,哪怕是王将军被洗清冤屈,也不会再掌握军权。”
“王将军有恩于孩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我华夏的大义。今日通过我的劝说,圣人口风已经松动,我有把握免王将军一死。”
李瑄缓缓向李适之说道。
王忠嗣是李瑄最敬佩的名将。
《孙子兵法》上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城有所不攻。
王忠嗣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不忍以万人命易一官;谓石堡城得之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
这三点能做到,就是盛世名将。
乱世名将太多。
而盛世名将,却寥寥无几。
这也是李瑄敬佩王忠嗣的原因之一。
“七郎有道义,为父不及。”
李瑄决定帮助王忠嗣,就是帮助太子。李适之不再劝说。
“现圣人免去我鸿胪卿,任我为御史大夫,让我审理这件案子。”
李瑄没有隐瞒李适之。
“御史大夫是重职啊!未及冠,先拜大夫,古今一人而已。以后文人就要叫七郎大夫了。”
李适之很惊叹李瑄的成就。
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首吏,比鸿胪卿有牌面多了。
鸿胪卿只是礼仪性质的官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在权力上,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孩儿不在长安,只是锦上添花的官职。”
李瑄笑了一声。也就是御史大夫,其他的官职对李瑄来说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
“不过为父想过这个案子,那太子奴仆已死,尸体都腐烂了。想为忠嗣开脱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