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七十四章 斩赞普者封异姓王,十面埋伏
与僚属确认辎重、后勤,李瑄将心放下。



这些是胜战的基础。



当全军士兵得知每人都可获得一斤以上的美酒后,一个个激动的手舞足蹈。



从未有一个将领,会如此赏赐普通士卒。



李瑄定下的军规虽然严厉,豪放的士卒,觉得勇士当履行这样的军规。



但李瑄的奖赏又极为大方,每次战斗后,都能向朝廷申请大把大把的钱财、绢帛。



节度使府库也会出绢钱赏赐立功的士卒。



士卒们听说李瑄在长安惩治“奸臣王鉷”的故事。



王鉷对军人家庭的行径,让士卒们恨之入骨,将其贬走大快人心。



哪怕一名新入伍的小士卒,也以成为李瑄的麾下为荣。



现士卒们士气高昂,都有必胜的信心。



因为他们的主帅是神威无双的李瑄。



接下来四日,李瑄在河西、陇右诸军营地巡视诸军,鼓舞士气。



他不顾身份,与小兵交谈,嘘寒问暖。



李瑄又亲自检查每一军的兵库、箭矢。



同时,河西、陇右的僚属、地方官吏也在准备行军事宜。



湟水城十分忙碌,到处都能看到官吏和军士。



连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李帅要对吐蕃用兵。



如果此战收复石堡城,他们在河湟的土地将得到解放。



许多百姓都是从赤岭前方的沃野乡里,逃难到湟水和鄯州。



暴露在吐蕃的铁骑下,那里的土地根本无法耕种。



为此,一些百姓主动参与搬运粮草的行动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妇女老人,在家中祈祷唐军能获得大胜。



……



在出发的前一天清晨,李瑄召集所有军使、副使、中低级将领,进行议事。



在这次军事会议上,李瑄抄袭一首《塞下曲七绝》来激励士气。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李瑄从不会摘抄“久戍思归”带着幽怨的伤感诗歌,更不会弄出“厌战求和”更为消极的篇章。



此诗表达将士为国应该像马援一样马革裹尸而还,不需要像班超一样,活着回玉门关。



不仅要全歼敌人,还要驻守边疆,让敌人不敢来侵犯。



虽然将领们没什么文化,但从诗中的几个典故,听得热血沸腾。



连高适、岑参这样的边塞诗高手,都觉得李瑄的诗歌激昂,可以鼓舞士气。



“吐蕃屡犯我疆土,今时已不可忍让。奉圣人之命,讨伐吐蕃,收复九曲。纵天寒地冻,亦不可退缩……”



一首诗后,李瑄开始向将领们宣读出征的事宜。



并将李隆基的《讨吐蕃制》告诉诸将领。



“吐蕃小丑,频年犯塞,坏我城镇,虏我边人”李隆基用几乎大骂的言语,称呼吐蕃,可见对妹夫尺带珠丹的恨意。



在诏书最后,李隆基大笔一挥,许下了重赏:“其河西、陇右、安西、剑南等军,节度将士以下,有能斩获吐蕃赞普者,封异姓王;斩获大将军者,授大将军;获次以下者,节级授将军中郎将。不限白身官资,一例酬赏;速令布告,咸使闻知!”



此诏书一出,李隆基必然会信守承诺,哪怕是在军中“戴罪立功”的囚犯,只要能斩杀尺带珠丹,也可以被封为“郡王”。



但这样的可能性太小,尺带珠丹毕竟也是在位数十年的一代雄主。



上一次来到九曲青海,可是足足率领四十万兵马。



这些话让在场上百名将领,心潮澎湃。



“哪怕没获得这种功勋,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5)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