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七章 早春赠王补阙
,没有文人再去计较李瑄的字难看,而是夸赞李瑄不愧是左相的公子,虎父无犬子!



“诗甚工,绝妙!”



李瑄每写一句,王维就走近一步,四句写完,王维已贴近矮桌,他一改平静,抚掌大赞。



能将朱雀街的一幕,描写地如此细致入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又应此时的景色,他不敢相信,这是李瑄所作。



“从小未认真练字,见笑了。在王补阙面前,我实属班门弄斧。”李瑄谦逊地说道。



“只用小雨和草色,就能传神者,世间没有几人可以到达,七郎真谓天才。”



又默读一番,文字简朴,表达平淡,王维赞不绝口。



闻名不如见面,他一改心中印象,对李瑄另眼相看。



“王补阙在十七岁时,就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惊艳天下二十多年。我以后还要向王补阙虚心求教。”李瑄趁机向王维亲近,他由衷地钦佩王维的才华。



“随时恭候七郎光临寒舍!来而不往非礼也,我本想回赠,却一时无法想起可堪比较的诗文。容我回去后,仔细琢磨,再作画一副,赠予七郎,以谢七郎赠此佳作。”



王维被李瑄的性情打动,不顾年龄差距,与李瑄交为友好。



短时间接触,王维就觉得李瑄为奇人。



“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得王补阙画作,实属荣幸!”



李瑄心中暗喜。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发扬者,所以画风受此影响。



他非吴道子那样,靠画为生的职业画师。所以画作随性,清新典雅,追求与禅宗相契合的“自然”景象。



他被后世誉为山水画的“南宗鼻祖”。



可惜后世只有摹本,未有真迹流传。能被王维赠画,李瑄自然是喜不自胜。



而王维听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夸赞,更是觉得李瑄是忘年知己。



就这样,李瑄顺理成章地请王维上楼喝茶。



文人们恨不能与王维同席。



但李瑄的《早春赠王补阙》,被他们记下,不需多久,就可传遍长安。



茶肆的管店博士,立刻请文人重书李瑄的诗作,挂于大堂之中。



酒馆茶肆青楼,一经名作问世,必然会受文人光顾,日进斗金。



管店承诺李瑄和王维,茶点皆免,以谢名作诞生。



“不知七郎是否还有其他佳作?”



交一個诗人朋友,在不了解诗人的情况下,定要询问这一点,了解风格。



通常有“以诗歌识人”之说。



“以前写过几首,不过都一些信笔涂鸦之作。”



李瑄谦逊地向王维回答。



王维立刻请李瑄将之前的诗读出来。



李瑄将崔涂的《幽兰》,郑燮的《竹石》,王安石的《梅花》,杨万里的《小池》,四首后世佳作托出。



前三首是借物言志,《小池》为清新惬意的小诗。



王维越听,脸上越凝重,他再请管店拿纸笔,要将这四首诗记下来,回去细细欣赏。



周围的人得知左相七郎还有其他诗,纷纷过来拜读、记录。



梅、兰、竹、荷,全部是咏物诗,文人们都觉得李瑄高雅,如古代君子一样。



“七郎虽诗不多,却首首佳作,真难得啊!这样的诗,当流传于世。”



王维好奇李瑄这么有才华,为何不显山不露水。



长安的士人对李瑄的印象,一般都是好勇斗狠的纨绔子弟。



“不敢当。”



李瑄哂笑一声。



虽然心中尴尬,但诗歌引动盛唐气象,只有诗歌,配得上大唐的飞扬。



李瑄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