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53章 自古洛北都,错综一掌赌
严格来说,洛阳就是当今大隋的都城。



不过大隋才传到两代,都城就已经几次变更。



隋文帝杨坚开国之后,曾经定都于故汉长安城。



后因为汉朝遗留的长安已经破败狭小,不堪大用,因此在相隔不远的地方重新选址,建立都城,名为“大兴”。



杨广登基之后不久,则迁都洛阳,同样是抛弃汉魏故城,重建了一座城池。



这座城中,贯通南北两门的大街,名为“天街”,宽度就超过百步。



街旁遍植樱桃、石榴、榆、柳等各式树木,中为供帝皇出巡的御道,每当春夏之交,桃红柳绿,景色如画,美不胜收。



洛阳本义是指洛水的北面,商周直至汉魏时代的大多城池,都处在洛水的北岸。



但是大隋的这座洛阳城,横跨洛水两岸,浩浩荡荡的水波,自西向东,穿城而过。



天街和洛水交错的地方,建有当今天下最宏伟的一座大桥,人在桥上最高的地方俯瞰下去,势如横跨天河,妙不可言。



大桥中间留出了供人行走的地方,大桥两侧靠栏杆的位置,居然还有不少摊贩。



文人豪客,江湖侠士,每次到这桥上来观赏风景,未必记得自己带酒,看景看的豪气大发,从摊贩那里买些水酒,或买些笔墨纸砚,又或者叫人唱曲奏乐,也常常有之。



在这桥上摆摊的也赚了不少,知道这个摊子该好生经营,很多人已到别的地方开了店面,仍不忘在这里占一个摊位,卖的东西品质也是越来越好,打出了名声。



这天人群之中一个灰色僧衣的老和尚,摸着白胡须,拍着大肚皮,晃晃悠悠的上了大桥,站在桥上眺望远方。



他一双眼老而不昏,似乎除了能看到大河滔滔,还能看到远处青山叠影,山上一个耳戴金环、筋躯雄壮的大和尚,气势巍峨,眺望着整个洛阳城。



一壮年一老年,两个和尚对视片刻,老和尚移开了目光,听着水声起落,不禁诗兴大发。



“碧山人来,清酒满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旁边一个卖酒的摊主听了这话,顿时一笑,揭开封皮,将打酒的竹筒朝坛子里面一伸,舀起半筒酒来,说道:“大师也来三两好酒尝尝吗?”



旁边有个书生模样的游客笑道:“和尚也喝酒?”



那摊主立即说道:“贵客有所不知,我这是素酒。”



当年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极为推崇佛门,曾经亲率两万余人,宣布要投身佛家,自己领了菩萨戒,四次舍身住在寺院中,要群臣集结巨资捐去,才能赎回。



他试图设立管理天下各地的僧院制度,自己出任天下佛门领袖“大僧正”,被大众反对,这才作罢。



也就是这位梁武帝,把佛教慈悲戒杀,道家贵生,万物有灵,以及儒家远庖厨,不忍见其死、食其肉的仁恕之思,结合起来,对原本只是戒五荤的佛门子弟,颁布《断酒肉文》,令各地众僧在佛前发咒,“永断酒肉”。



当时的北朝齐文宣帝,也仿照梁朝制度,诏令僧众“禁断酒肉”。



到了大隋建立之后,酒肉戒条,已经成为天下佛门通行的戒律。



粮食酿的酒是不能喝了,但和尚尼姑出了大名的,往往出入高门,与名士往来,不喝点酒,也不算风雅,因此有素酒一说,以果子酿酒。



老和尚接过竹筒,凑到鼻尖嗅了嗅,不禁摇了摇头。



摊主问道:“大师你摇什么头,难道我这酒不好?”



那书生手中折扇一抖,轻轻扇来一缕酒气,刚一嗅到,不由眼前一亮:“谁说这酒不好,这酒太好了。”



“戒肉是劝善,少造杀业,戒酒则是因为酒能乱性,容易造成罪过。”



那老和尚哈哈一笑,拍了拍肚皮,“而你这酒酿的也太醇厚了一些,虽然是果子酿的,但也算不上是素酒了。”



摊主这下不依了:“没听说过酒酿得醇厚,反而成了过错,照你这么说,我直接往这酒里掺点水,它就是素酒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7)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